投资的定义、运动过程及其社会意义
一、投资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将一定的资财(资本资源、资产或财富)投入某项事业,以便未来能获得所期望的价值增值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历史范畴。
投资的概念有金融概念和经济概念之分。所谓投资的金融概念,是从投资者或资本供给者的观点来看,投资是投入现有的资金,以便以利息、股息、租金或退休金等形式取得将来的收入,或者使本金增值。无论投资者是从别人那里买进证券,还是把资金用于新的资产,都没有关系。即在“公开”市场上买进“二手”证券,如股票、债券、抵押契约或购买为新增资本而发行的证券,作为投资并没有多大区别。从金融的立场出发投资是否用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用途,也是无关紧要的。投资在经济意义上的含义则明显不同,它是以新的建筑、新的生产者的耐用设备或者追加存货等形式构成新的生产性的资本。只有当实物资本品的生产通过建造房屋、生产汽车或类似的活动产生时,才有经济学家所说的投资。显然上述经济学上的投资只包括生产性投资,并不包括非生产性投资,只包括物质资本的投资,并不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
二、投资运动过程
整个投资活动运动过程包括:投资的产生与筹资;投资的分配与使用;投资的回收与增值三个阶段。投资运动过程依次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货币资金三种表现形式,如图1-1 投资运动过程所示。
图1-1投资运动过程
(一)投资的产生与筹资
投资产生于生产,生产是投资的源泉。从再生产角度考察,投资资金形成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为C+V+m,其中作为生产资料价值C的部分能够以货币形式收回形成投资资金;作为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V的部分也能够以货币形式收回,除满足个人消费需要外,余额部分也可以转化为投资资金;作为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的部分同样能够以货币形式收回,其中一部分可以积累起来转化为投资资金。可见,投资作为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垫付,来自于生产,没有生产过程就不能形成价值,从而不能产生投资。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实现后流向各种资金渠道。投资者要进行投资,首先必须从这些渠道把资金吸引并集中到手,这个过程就是筹资。一般地说,社会上有多少投资供应渠道,就有多少筹资途径。就我国情况看,筹资途径主要有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民间集资、投资基金、直接融资、自有资金和外资供应等。筹资途径由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它反映投资领域中的经济关系。
小项目投资(二)投资的分配与使用
筹集到的资金继续运动,进入分配和使用阶段。分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各产业、
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进行。通过投资分配,协调各种投资比例关系,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资金分配是为了使用。投资资金的使用是指从投资立项到投资实施结束的全过程。投资资金使用过程遵循先立项论证,再形成决策,最后具体操作的运行轨道进行。立项论证是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是使投资决策目标可靠并能顺利实现。实施投资项目,首先把决策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各执行单位在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基础上,接受并执行任务。其次是跟踪检查,通过信息反馈,使决策方案在执行中更加完善。投资资金使用过程要坚持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原则,以此争取得到最好的投资效果。
(三)投资的回收与增值
这是生产性投资垫付的资金收回并实现增值的过程。生产性投资是社会投资运动的典型形式,它是投资运动的基础。当投入的资金能够全部收回并取得增值,投资运动就会继续进行,并且能够扩大投资。当投入的资金不能全部收回,投资运动就会受阻,甚至于中断。因此,在整个投资循环运动中,投资的收回与增值具有决定意义。
投资运动过程依次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货币资金三种表现形式。这种运动不断循环下去,就形成周期性的投资运动。且上述投资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必须紧密衔接、连续进行,形成不断循环的过程。如果运动在第一阶段停留下来,就不能引起投资;如果运动在第二阶段停留下来,就不能创造价值或效益;如果运动在第三阶段停留下来,就不能实现价值或效益,从而不能形成再投资。因此,连续性是投资运动的显著特点。
三、投资的作用
投资的作用表现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上。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从要素投入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两个方面。所谓投资供给是指交付使用的生产经营资产。这种投资供给,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
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是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另一方面,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投资需求是指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社会需求,凯恩斯在分析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中心思想是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投资乘数理论表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可控程度也较高。
再从资源配置角度来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资源配置最终影响经济结构,而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结构通过生产流通流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用、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果来影响经济发展,而投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平衡发展,具体是:
(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投资能够形成和改变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技术水平,创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能够增加生产要素、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扩大再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即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数倍于投资增加额的国民收入增加额。因此,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经济增长就是合理进行投资,不断提高投资效率的结果。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首
先要提高经济增长率,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进行投资。没有投资,经济则难以启动,无法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拓宽了投资途径,提高了投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可见,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对经济增长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调整社会供需总量平衡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求得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国民经济总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因此,要不断通过投资调整供求关系,实现相对平衡。投资是需求,但又能转化为供给。一方面,在投资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投入引起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国民经济需求总量增加,这就是投资的需求效应;另一方面,有需求就有供给,通过直接投资能够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使国民经济供给总量增加,这就是投资的供给效应。这两个效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如果人们过于追求增加供给而投资,忽视投资产生的需求效应,就会带来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失衡,甚至于导致破坏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善于运用投资调控手段,注意投资
两个效应的作用,特别是要调节好投资的流量和流向、规模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向前发展。
(三)保证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精神财富,两种财富都离不开投资活动。一方面要进行生产性投资,通过对各种物质部门的投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各种物质需要;另一方面要进行非生产性投资,通过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投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可见,投资对于保证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
(四)促进国际经济发展
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域和市场。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投资已冲出狭隘的国内界限,走向国际,在各国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投资经济关系。这种国际化的投资活动,一方面能够填补各国投资不足,缓解失业压力,推动各国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密切国际协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使生生产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