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 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 赤道 ) 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
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 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而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2)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 ( 0°经线 )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3)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 用 “E ”表示 ; 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 用 “W ”表示。
(4)东、 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 ( 大于20°W或大于160°E )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 小于20°W或小于160°E )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与地轴垂直而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纬线是不等长
的,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 ( 0?纬线 ) 向南、 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 在南极、 北极。
(3)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 定为0?。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 用 ”N ”表示 ; 赤道以南称为南纬, 用 ”S ”表示。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 北两个半球。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 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 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 构成经纬网。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中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 40°N上。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 ( 一天 )。 在北极上空, 我们看到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 在南极上空, 我们看到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时差。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 ; 经度每相差15°, 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 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0°经线所在地区为中时区。 180°经线所在时区为东西十二区, 由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并而成。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 原则上是180°经线。 向东越过日界线, 日期要退一天, 相反则要进一天。
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第四节:地球的公转
为什么叫中东地区(1)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所需: 约365天 ( 一年 )。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地轴北端总是指向北极要的时间星附近。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时差。
公转示意图:课本第17页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示意图.
(1)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 春——秋 ; 夏——冬 )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 ( 66.5°N--90°N )、 北温带 ( 23.5°N--66.5°N )、 热带 ( 23.5°N--23.5°S )、 南温带 ( 23.5°S--66.5°S )、 南寒带 ( 66.5°S--90°S )
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变化明显
热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多,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 方向、 图例、 注记。
(2)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 文字比例尺
(3)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 比例尺愈大 ; 分母愈大, 比例尺愈小。
(4)大比例尺, 表示范围小, 表示内容详 ( 如中国地图 )
小比例尺, 表示范围大, 表示内容略 ( 如世界地图 )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能够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叫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及特征: 
山峰:中间高, 四周低, 等高线成闭合状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山谷:两边高, 中间低,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山脊:中部高, 两边低,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海陆分布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 北冰洋 ) ;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 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 南极洲 )。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 29%是陆地。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欧洲、 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 称为亚欧大陆, 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北美洲、 南美洲分布在西半球, 还有亚洲的一小部分, 大洋洲中的新西兰。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变迁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 荷兰的围海造田、 日本的填海造陆 )。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
9、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是世界火山、 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 天气与气候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 同一时刻, 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 1月最低。
一年中, 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低, 1月最高。
(3)从赤道向两极, 气温逐渐降低。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4)据观测,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
(5)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 雪、 冰雹等, 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雾、 露不是降水。
(2)由赤道往两极, 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4)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较少, 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6)世界 ”雨极 ”——乞拉朋齐 ; 世界 ”干极 ”——阿塔卡马沙漠。
(7)一般情况下,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
(2)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3)赤道附近 ( 热带雨林气候 ) ; 两极地区 ( 寒带气候 ) ;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 ;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 热带沙漠气候 ) ; 中纬度内陆地区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