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王卉,韩宇,陈靖,等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0期
    王卉,韩宇,陈靖,程嘉艺,张秋华,付彦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摘要:依据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为了增强其综合素养和临床竞争力,更好地解决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学时相对不足的教学难题,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医院校;药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0-0043-02
    随着近年来我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护理专业本科、专升本、中升本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多采用90~120人的大班进行理论课教学。同时,相对于西医院校,中医院校药理学课程学时数偏少。如何保证和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教学难题之一。护理专业学生相比中医学、针灸学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临床竞争力是药理学教学中要面对的新问题。本文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1  用学科思维导图构建药理学知识体系框架
    1.1  学科思维导图
    来源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或树枝图等,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有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后,在教学领域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500多所学校引入并应用。高护专业
    1.2  将学科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
    药理学总论中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影响药物作用因素这三个章节知识点多而零散,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记住几个概念,难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相互联系。通过让学生制作
总论各章节的学科思维导图,搭建药理学总论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加深对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便形成长久记忆,并把总论部分思维导图的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成绩的一部分。
    1.3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教学实践
    高护15、16、17年级部分班级在总论各章节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梳理教学内容,搭建药理学总论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制作学科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创造力,并作为药理学形成性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上交的作业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学生及时沟通,做个性化指导。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及时反馈与展示学生作品。这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用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医学处方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包含医学处方内容。处方读写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临床基本技能。以往因学时所限,无法展开医学处方教学的内容,靠学生自学亦难以掌握读写处方这一护士必须具备的临床基本技能。现在利用学校THEOL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学生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自主学习拉丁语医学处方的新途径,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和临床竞争力。具体做法有:(1)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医学处方的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和答案等教学资源。(2)在开学前两个月,要求学生利用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处方书写和认读。(3)在第10教学周以后的药理学实验课小班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
由学生讲授处方,汇报学习成果,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点评并随堂考核处方。同时将在线学习时间、课堂表现、处方考核成绩记入药理学形成性成绩中。
    3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案例式教学是属于PBL 教学中的一种形式。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选用临床真实病例,导入药物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用药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个年级护理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经典药物和恰当案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1  案例导入式
    以抗高血压药为例。先引入高血压临床病例,再展示药房出售的种类繁多的抗高血压药,提出如何选择高血压药以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从生理学调节血压因素入手,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抗高血压药物分类、一线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此法较传统教学法的平铺直叙更生动有趣,令学生印象深刻。其突出的优点是占用学时数较少,对总学时影响微乎其微。案例导入式教学在大班授课中具有优势。其所需的学时少,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一种值得在大班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推广的教学方法[1]。
    3.2  案例讨论式
    以抗糖尿病药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与糖尿病相关的医学知识。课前一周将糖尿病临床病例及讨论题发给学生。每4~5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在课余互相讨论交流,回答讨论题。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是讨论病例药物方案是否合理,各组设计给药方案与病例药物方案的异同点,并进一步讨论各类降糖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有争议的问题,梳理和总结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所学章节重点和难点。可将讨论题完成情况、课堂发言等计入形成性成绩。此教学法比较适合小班教学,也较适用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护理本科学生。缺点是所需学时数较多,不宜过多采用。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独立思考、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4  尝试整合抗菌药物各章节的教学内容
    各类抗菌药物是化疗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种感染的常用药,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教学内容。以往按抗菌药物分类将每章药物平铺直叙,学生反映抗菌药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容易混淆,难以掌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以往纵向教学,忽略各类抗菌药知识点间横向连接和比较。因此尝试课堂讲授各章抗菌药后,指导学生从病原微生物入手,以病原微生物为主线整合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注重临床感染性疾病药物选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如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有效抗菌药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但这三类抗菌药支原体肺炎时抗菌机制、抗菌活性、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异同。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都能抑制敏感
菌蛋白质合成,都是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首选儿童支原体肺炎,而四环素类影响骨和牙齿发育不宜用于儿童。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抗菌机制是抑制敏感菌核酸合成,不同于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菌活性比大环内酯类强,是杀菌药,适用于成人支原体肺炎。因动物实验证明,对未成年动物软骨有损害,不宜用于儿童。四环素类抗菌活性弱于氟喹诺酮类,可用于成人支原体肺炎。通过各类抗菌药对比,增强学生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其他病原微生物,如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螺旋体中常见病原微生物及一些耐药菌,如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都可作为线索从其常见感染部位、可选用抗菌药物、各类药物抗菌机制、抗菌活性比较、临床选药排序和不良反应对比,换个角度去整合前面各章讲授抗菌药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整合知识能力,从死记硬背较变为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王卉,付彦君,韩兆丰,等.案例式教学在药理学大班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北方药学,2014(11):16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