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综合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综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既有利于大江大河的东流,又便于夏季风的西进。下列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2.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图中河流P与长江相比较(  )
A.P河流的水量大        B.长江的结冰期长
C.P河流的汛期长        D.长江的落差小
3.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对各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段①含沙量最大
B.河段②支流稀少
C.河段③已成“地上河”
D.图中的水利枢纽是三峡
4.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③雨热同期 ④降水只有东西差异没有南北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读下图,判断关于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在湿润区
B.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C.图中河流无结冰期
D.图中城市是山西省的行政中心
6.下图中岛屿南部某地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清新的空气,享有我国旅游胜地的美称。据此判断关于该旅游胜地气候类型的说法,可信的是(  )
当地水果丰富,有椰子、杧果、菠萝及波罗蜜……
当地特产有椰雕、贝雕、珊瑚盆景、珍珠、水晶等
旅游须知:到该地旅游需带防晒用品,其中墨镜、遮阳伞、防晒霜是必需品……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读我国东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第7~8题。
7.等温线a的值是(  )
A.-6    B.-8
C.-10    D.-16
8.下列属于图示季节内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该地区盛行偏南风
B.候鸟迁往我国的南部地区
C. b地区河流水位高涨,汹涌澎湃
D.江淮地区阴雨连绵
下图为小明假期旅游时拍的一组照片。据此完成第9~10题。
9.小明最有可能到达了(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10.该地最有特的民居是(  )
A.窑洞    B.吊脚楼
C.骑楼    D.土楼
11.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被称作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景观长廊呈带状分布,涉及范围广,几乎融合了中国所有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下图示意318国道,沿着这条公路自东向西,经过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
B.青藏高原—巫山—四川盆地—横断山脉—长江中下游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四川盆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
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期(7月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线路。读图,完成第12~14题。
12.四条游览线路中,穿过我国不同干湿地区数量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小华绘出了四条游览线路经过的某些主要山脉或地形区的示意图,其中绘制出现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若按④线路游览,下列景象可能为途中看到的是(  )
A.银装素裹的大地    B.茫茫的沙漠
C.金灿灿的稻田        D.蜿蜒的长城
15.长江经济带能够实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是因为长江流域具有(  )
A.丰富的水资源        B.巨大的航运价值
C.丰富廉价的水能    D.丰富的矿产资源
16.下表是我国西南某地区某年8月17—18日天气状况,据预报,该天气将持续一段时间。该天气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天气预报
天气
状况
风力
最高温
度/℃
最低温
度/℃
8月17日
<3级
40
30
8月18日
多云
<3级
40
29
A.干旱    B.台风
C.地震    D.泥石流
17.翻开中国分层设地形图会看到(  )
A.图面彩斑斓、杂乱无章
B.各地颜深浅均衡
C.深集中在西部地区
D.深集中在东部地区
旅游胜地有哪些18.长江下游主要流经我国的(  )
A.暖温带、半湿润区
B.亚热带、湿润区
C.中温带、湿润区
D.热带、湿润区
19.读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6—9月降水较多
B.该地位于东北平原
C. 1、2月份该地河流无结冰现象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0.下图为某自然灾害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灾害为寒潮
B.该灾害是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形成的
C.在我国,该灾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