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主要阐明行业发展基本思路,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民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航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是民航行政机关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
      “十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战胜“非典”疫情,克服“9·11”恐怖事件和航油价格大幅上涨等消极影响,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了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
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二是安全、质量提高。“十五”期间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了0.36。通用飞行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2005年航班正常率82%,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三是经济效益良好。“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2005年正班客座率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00年提高10.3和7.7个百分点。四是基础建设加强。“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项目73个。2005年末我国运输机场142个,比2000年增加21个。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保障飞行245万架次,比2000年增加140万架次。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米。五是科教成绩突出。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信息化八大工程进展顺利,计算机离港系统基本覆盖全国运输机场。2005年民航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较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管理体制转型。“十五”期间实施了行业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经济性管理政策进一步放松,国内航空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七是国际地位提升。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第9位提高到2005年的第2位,大型航空公司和机场地位也有所提高,我国以高票当选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航空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为航空运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民航呈现航空运输自由化和航空企业联盟化。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在航空发达国家启动。亚太地区将是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5%的速度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航空运输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中西互动、全方位发展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将发挥更大作用。祖国统一大业和两岸“三通”不断推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将对航空运输产生旺盛的需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将会促进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胡歌杨幂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0年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
“十五”年均增长(%)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122.5
205
261
15.3
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0.67
1
1.38
15.5
货邮运输量(万吨)
196.7
280
307
13.8
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3
七夕节祝福
2
2.8
16.6
货邮吞吐量(万吨)
399
560
633
9.7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21.6]
[27]
[33.7]
11.7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0.65]
<[0.5]
[0.29]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万时率
[0.18]
<[0.04]
[0.06]
航班正常率(%)
78
85
82
全行业运输飞机(架)
527
807
863
通用航空飞机(架)
301
400
383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21
179
142
全年航油供应(万吨)
469
710
921
飞行员增加(人)
[3012]
[2500]
[2858]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1.6
2.6
2.7
注:带[]的为5年累计数。
      民航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石油价格高居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等,对航空运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还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空域资源紧张、基础设施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航空市场需求旺盛与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生产快速增长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竞争能力不强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起步时期。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造和优化提升现有民用航空服务体系,是我国航空运输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在质量上也有较大提高。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又快又好、由大到强的发展。
第二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民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航空安全为前提,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为支撑,促进民航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民航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要持续快速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持航空运输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促进通用航空发展。
——要确保安全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民用航空的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保证航空安全、空防安全和地面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较高的安全水平保障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发展。
——要全面协调发展。优化民用航空结构,统筹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旅客运输与货邮运输的发展,统筹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的发展,统筹区域民航事业的发展,统筹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的发展,统筹科技教育与生产建设的发展。
——要转变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航空资源投入扩大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航空资源利用效率增加航空运输供给。通过转换机制和改进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要实施科教兴业。深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重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民航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航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和开放促进发展。
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航空运输快速增长,质量有较大改善;通用航空总量扩大,结构趋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体制和法制基本完善,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期末,行业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在国家综合交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世界民航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运输能力持续提高。预期“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以上。客运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所占比重提高约6个百分点。通用航空年均增长10%左右,全面满足社会需求。民航运输机场服务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和人口比例均提高约10个百分点。
——运输质量较大改善。航空安全水平更加接近航空发达国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航班正常率达到85%左右,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减少15分钟以上,延误处理机制比较完善。正班客座率和载运率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吨公里燃油消耗降低10%左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综合实力全面增强。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大中型机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航油供应能力满足需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能力显著提高,飞行、空管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改善。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展开,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法制趋于完善。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修订民航法为龙头,以完善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法规规章
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航法规体系。
——行业文化基本形成。形成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和民航特点的行业文化体系,民航行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行业文化的作用在民航改革、发展建设和安全、正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体现。
专栏2 “十一五”时期民航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发展规模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
261
500
14
旅客运输量(亿人次)
1.38
2.7
14.5
货邮运输量(万吨)
307
570
13
通用航空生产作业(万小时)
8.5
14
10
客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
11.8
17.8
航空安全
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0.29]
<[0.29]
空管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
<[0.15]
<[0.1]
运输质量与效率
航班正常率(%)
82
85
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分钟)
58
<43
载运率(%)
65
>70
运输飞机日利用率(小时/天)
9.4
≥9.5
吨公里燃油消耗(公斤)
0.336
0.302
保障能力
飞行保障架次(万)
245
运城旅游景点大全景名
>460
13.5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个)
142
190
祝老师的话全年航油供应(万吨)
921
1750
13.7
飞行员增加(人)
[2858]
[9100]
民航院校在校生(万人)
2.7
4.9
12.7
注:带[]的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  促进民航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预期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5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旅客运输量达到2.7亿人次,年均增长14.5%;货邮运输量达到570万吨,年均增长13%。
      保持国内航空运输快速均衡发展。坚持枢纽轮辐式和城市对航线相结合,支持航空枢纽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国内干线运输能力,扩大省会(首府)和重要开放、旅游城市之间的互连互通,加强中、东、西部地区的航空联系,增加航班密度,强化大型航空枢纽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搞好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以及航空运输与地面运输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公务、旅游、包机等运输业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港澳航线运输稳定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航空运输合作。积极务实、持续推动两岸空中直航进程,为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加快发展支线航空运输。要按照保证安全、全面推进、因地制宜、重点支持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实施分类指导,放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加强支线机
场建设,对部分支线运输和机场经营实行政策性补贴。鼓励干线与支线联运,大型机场带动小型机场发展。在航班时刻紧张的机场,合理安排支线航班时刻。利用通用航空运力资源,开展支线运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