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现行死刑政策的合理性
中国死刑执行方式【摘 要】死刑政策是一项对国家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项司法政策,死刑的适用关乎社会民众的思想道德评价和价值评判。我国现行的“保留死刑,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是经过充分考虑和均衡各方意愿的结果,是十分符合我国的司法政策的基本精神的。本文从礼法、政法和法治传统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现行死刑政策的合理性,为现行死刑政策的实行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死刑政策;礼法道德;政法
一、从礼法道德层面分析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的渊源
1.我国的亲血复仇文化
在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死刑法律文化当推亲血复仇,杀人偿命,即报应主义的观念。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宽容社会氛围。中国缺少像西方一样的宗教。西方许多国家能废止死刑,与宗教教义有密切关系。如基督教主张的宽恕、不争、仁爱思想,可以通过众多的教徒传播。尽管在大多数专家看来,中国传播了大乘佛教,但在思想上,到
处弥散着小乘佛教,善恶报应、因果轮回思想似乎更占据了民间市场。儒家的仁爱也只讲“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孔子还特别声明,如果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应该以直报怨。i正是大众缺乏宽容情感,面对犯罪结果,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因此,民愤往往是导致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主要因素,如药家鑫案,民众和传媒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呼声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加速了药家鑫的死刑判决结果。民众似乎觉得,除了死刑,别的任何刑罚都不足以弥补罪犯下的恶果。因此,从社会效果这个层面来讲,死刑仍有它存在的余地。
2.古代慎刑恤刑观念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的刑罚总的特征表现为残酷,但其中却也不乏慎刑、恤刑思想的闪现,慎刑、恤刑观念于重刑观念存在严重的对立和矛盾,它们却能共存于同一法律制度中,可见,慎刑恤刑观念的出现以及普遍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基础。唐代的刑事立法中,坚持“礼刑并用”,推行以德为体,刑罚为用的政策,对限制死刑的适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虽是重刑治国,但是它创立了一些新的审判制度,如“会审”、“朝审”“、热审”等。由此也可看出历代统治者对死刑慎罚的态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