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熊猫已在地球上⽣存了⾄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和“中国国宝”,世界⾃然基⾦会的形象⼤使,是世界⽣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下⾯是给⼤家整理的科普知识:熊猫的特点有哪些,希望能帮到⼤家!
【熊猫的特点】
⼤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尾长10-12厘⽶。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般雄性个体稍⼤于雌性。头部和⾝体⽑⾊⿊⽩相间分明,但⿊⾮纯⿊,⽩也不是纯⽩,⽽是⿊中透褐,⽩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体⽑粗糙,腹⽑略呈棕⾊⾊泽。岷⼭(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体⽑也较前者为细,腹⽑棕⾊不明显,但凉⼭的个体并不偏⼩。
⿊⽩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和发达有⼒的前后肢,有利于⼤熊猫能快速爬上⾼⼤的乔⽊。
⼤熊猫⽪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体不同部分的⽪肤厚度也不⼀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并且⾊⽩⽽富有弹性和韧性。
⼤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熊猫长期⽣活于密密的⽵林⾥,光线很暗,障碍物⼜多,致使其⽬光变得⼗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熊猫的⽣活习性】
⾏为特点
⼤熊猫每天除去⼀半进⾷的时间,剩下的⼀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熊猫在每两次进⾷的中间睡2-4个⼩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式。在动物园⾥⾯,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所以⼤熊猫其他的时间都⽤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遮住眼睛。
⼤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体和他那内⼋字慢吞吞的⾏⾛⽅式。这是因为它们⽣活的环境⾥⾯,有充⾜的⾷物,没有天敌,没必要⾏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侵者,或是打盹。
⼤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为⼀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种⽅式。熊猫有时还下到⼭⾕,串⼊到⼭村⼩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野。有时它们还和⽺、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熊猫性情总是⼗分温顺,初次见⼈,常⽤前掌蒙⾯,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
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回避的⽅式。但⼀但当上了妈妈,其⼩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动肝⽕,张⽛舞⽖,动⼿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些修饰及其他⼀些求适活动。可以象猫⼀样把⾝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抬起,让⾝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如果被⽔沾湿或过河涉⽔后,也可以象狗⼀样把⾝上的⽔抖掉。
在野外,⼤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只发情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争⽃。在动物园,它们的争⽃通常是因为⽔,⾷物或某只⼤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
【⽓味标记】
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 对⼤熊猫种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意义的:它们的圆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来展开,⽿朵可以竖起放下但也不够灵活。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活在⾼⼭上茂密的薄雾弥漫的⽵林⾥⾯、看不见彼此⽽造成的。
⼤熊猫⼤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味标记来实现的。当它们想见⾯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味标记到彼此。⼀旦它们见⾯以后,就转为声⾳交流。⼤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来表达从多情到⽣⽓的情绪。
沉默是另⼀种交流⽅式。当⼤熊猫在玩,或是简单地表⽰友好,没有交配或好⽃的想法的时候,它们不会发出任何声⾳。这种声⾳规则可以帮助⼈们判断在动物园⾥看到的⼤多数熊猫的⾏为。
⽤⽓味来标记领⼟是它们在⽵林⾥保持和平的秘诀。⼤熊猫将肛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这些⽓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起。在⾮发情季节的时候,⼀闻到陌⽣熊猫的⽓味它们就会⾛开。发情季节的时候,⼀只雌性⼤熊猫的⽓味可能就表⽰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性前来。
⼤熊猫有好⼏种做标记的⽅式。它们经常⽤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嘴巴半张。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剥掉树⽪,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
【⾷性⾷物】
⼤熊猫的⾷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因为它⼏乎完全靠吃⽵⼦为⽣,在野外⾃然采⾷的50多种植物中,⽵类就占⼀半以上,⽽且占全年⾷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箭⽵、华西箭⽵等7种。虽然随着⾷性的转变,⼀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齿,它的⾅齿⾮常发达,是⾷⾁⽬动物中⼤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齿和前⾅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横列,第⼆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
⽼龄个体的头⾻上较为明显。⽝齿的齿根粗⼤,⽽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算锋利。第⼀对前⾅齿极⼩,常见有⼀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对上前⾅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齿的齿冠呈棱形,外侧有3个,内侧有2个齿突。⾅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特宽⼤,⼤致呈长⽅形,具⼤⼩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齿有4个较⼤的齿尖,最后⼀枚上⾅齿特⼤,向后延伸于颧⾻的后部,冠⾯具有复杂的⼩棱形齿突,最后⼀枚下⾅齿⼩,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前缘的内侧。⼀般⾷⾁⽬动物的最后⼀枚上⾅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熊猫⾅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齿的左右摆动,⼜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碾磨作⽤受到限制。⾅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齿的磨损始⾃外侧,⽽上⾅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齿列之间的距离⼤于下颔⾅齿列的间距。总的看来,它的⽛齿与其他⾷⾁类动物不同,却同草⾷性的有蹄类动物⼗分相似。
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的趾是并⽣的,此外还有⼀个第六指,即从腕⾻上长出⼀个强⼤的籽⾻,起着“⼤拇指”的作⽤,这个“⼤拇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甚⾄抓东西、爬树等。但它却还保留着⾷⾁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草动物所具有的专门⽤于储存⾷物的复杂的胃和巨⼤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细菌或纤⽑⾍。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只体重100公⽄的成年⼤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时,吃掉10-18千克的⽵叶和⽵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笋,同时排出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熊猫的⾷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避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个⼩范围⾥活动,利⽤⽓味、声⾳等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熊猫除吃⽵⼦外,也吃⼀些杂草等其他植物,但吃进的量极少。此外,它也并⾮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也要开⼀次“荤”,恢复⼀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种害⿏,名叫⽵⿏,俗称“⽵溜⼦”,专吃箭⽵的地下根,使箭⽵枯死。但它的⾁却是鲜嫩可⼝,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溜”。⼤熊猫有⼀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旦闻到它的⽓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到它的洞⽳,然后便⽤嘴向洞⾥喷⽓,并⽤前⽖使劲拍打,迫使⽵⿏慌忙出逃,⼤熊猫则乘机⼀跃⽽上,⽤前⽖按住,撕去⿏⽪,尽⾷其⾁。如果⽵⿏不出洞,⼤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
⼤熊猫虽然也具有⾷⾁动物吃⾁的潜⼒,但它很少捕⾷动物或动物的⼫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是缺少机会。因为在⼤熊猫的分布区⾥,⼤型的⾷⾁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剩⾸供它⾷⽤。如果它⾃⼰经常去捕捉⿏类等⼩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熊猫只能偶尔吃到⼀点⾁⾷,⼤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维持⽣命,成为⼀辈⼦循规蹈距、依⽵⽽⽣的动物。
⼤熊猫99%的⾷物都是⽵⼦,可供⼤熊猫⾷⽤的⽵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此外,野⽣⼤熊猫还偶⾷⼀些动物⼫体或其它植物。
圈养⼤熊猫主要以某⼀种或⼏种低⼭平坝⽵为主⾷,辅⾷是以⾕物类为主所调制的精饲料。⽵类是⼤熊猫⽣长发育、⾝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关键所在。随着⼤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逐渐认识到为⼤熊猫提供喜⾷的⾼⼭或亚⾼⼭⽵类对于其⾝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圈养条件下,也能⼈⼯为⼤熊猫提供⼤量⾼⼭或亚⾼⼭的喜⾷⽵类。
⼤熊猫的⾷物并不是单⼀的箭⽵,其实⼤熊猫喜欢吃的⽵⼦种类⽐较多,箭⽵只是其中⼀个⽐较常见的种类。这些⽵⼦长期⽣长在亚⾼⼭暗针叶林、⼭地暗针叶林、⼭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地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分布海拔从700-3500⽶不等。不同⼭系的⼤熊猫主⾷⽵类不同。⼤熊猫的⾷谱随⼭系和季节⽽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不同种类的⽵⼦或同种⽵⼦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笋,秋季多以⽵叶为主⾷,冬季以⽵秆为主⾷。
野外⼤熊猫常见的⾷⽤⽵种类包括:冷箭⽵、⼋⽉⽵、实⽵⼦、筇⽵、⼤叶筇⽵、箬⽵、少花箭⽵、短锥⽟⼭⽵、北背⽟⼭⽵、峨热⽵、巴⼭⽊⽵、糙花箭⽵、缺苞箭⽵、华桔⽵等。圈养⼤熊猫常⽤的⾷⽤⽵种类有巴⼭⽊⽵、刺⽵、⽩夹⽵、箬叶⽵、淡⽵、苦⽵、阔叶箬⽵、⽑⽵⼜名孟宗⽵、冷箭⽵、拐棍⽵、⽮⽵、三⽉⽵笋、⽅⽵笋等。圈养⼤熊猫除了主要采⾷⽵类外,还可获得少量的精饲料、⽔果以及维⽣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这主要是因为圈养条件下⼤熊猫不能完全⾃由采⾷,存在营养摄⼊不⾜或不均衡。因此,⼈⼯进⾏添加和补充。精饲料主要原料包括⽟⽶、⼤⾖、⼤⽶、⼩麦等。这些原料清洗后,按照⼀定配⽐,经过特殊⼯艺加⼯制作成为⼤熊猫的⾷物。⼤熊猫的所有⾷物
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在使⽤前都需要经过安全及营养检测。只有符合要求的⾷物才能被最终提供给⼤熊猫。
【进⾷⽅法】
⼤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半的时间来进⾷。⼤熊猫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与⾁⾷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
道、锋利的⽝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和较发达的⾁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纤维⽵为主⾷,并演化⼀些适应以⽵为⽣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
⼤熊猫⼤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脚并⽤地收集、准备⾷物和进⾷。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竿,吃⽵叶。⼤熊猫⾷物的99%都是⽵⼦,有时候也可能是⼀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是⼀些⾁。
⼤熊猫主⾷⽵⼦,也嗜爱饮⽔,⼤多数⼤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熊猫每天⾄少饮⽔⼀次,有的地⽅虽然⾷物很丰富,缺了⽔,也难以到⼤熊猫的⾝影。到了冬季,当⾼⼭流⽔被冰冻结以后,有的⼤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家园的隐蔽条件和⾷物基地⽽不惜长途跋涉,
沿沟⽽下,到⾕中去饮⽔,然后返回家园。⼤熊猫取⽔总是求近舍远,⽇复⼀⽇地⾛出⼀条明显的饮⽔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式饮⽔,若溪⽔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前掌将冰击碎或⽤⽖挖⼀个⼤约25×20⽶的浅坑舔饮。⼤熊猫以⽵类为主要⾷物,⽽⽵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熊猫的能量摄⼊受到极⼤的限制,它的⼀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候和⾷物分布的变化,⼤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撵笋觅⾷,秋冬⾼⼭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地区。
⼤熊猫对⽵类的消化利⽤率较低,⾷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采取⼤量进⾷、快速排出的⽅式,来获得⾜够能量以满⾜其需求。根据不同季节⼤熊猫采⾷⽵⼦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量⼤致如下:⽵笋23-40千克;⽵叶10-18千克;⽵秆17千克。⼤熊猫是⼀种⾮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的⽵⼦种类,⽽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的部位。采⾷的顺序为⽵笋,嫩⽵,⽵秆。
【熊猫的简介】
⼤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名称:GiantPanda),属于⾷⾁⽬、熊科、⼤熊猫亚科和⼤熊猫属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尾长10-12厘⽶。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
⾊为⿊⽩两⾊,它有着圆圆的脸颊,⼤⼤的⿊眼圈,胖嘟嘟的⾝体,标志性的内⼋字的⾏⾛⽅式,也有解剖⼑般锋利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
⼤熊猫已在地球上⽣存了⾄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和“中国国宝”,世界⾃然基⾦会的形象⼤使,是世界⽣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熊猫野外种调查,全世界野⽣⼤熊猫不⾜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截⽌2011年10⽉,全国圈养⼤熊猫数量为333只。⼤熊猫最初是吃⾁的,经过进化,99%的⾷物都是⽵⼦了,但⽛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发怒时危险性堪⽐其它熊种。野外⼤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肃的⼭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