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导写:生活需要仪式(附:作家点题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写一篇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是。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顺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去除,要把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家说:要敢于舍弃观点
“一篇几百字的作文不可能把一个问题说全面,我们必须要舍得砍掉细枝末节,不管是故事,还是观点。”
——李开周
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
优秀的文化传统恒久不变
寻传统——就是记住我们来时的方向
1
作家作品
那一次,我当了背棺人
李开周
高二那年腊月,四十多岁的堂伯不幸病逝,我回老家参加葬礼,当了一回背棺人。
我们那里办葬礼,仪式相当繁琐:每次有人“倒头”(去世),遗体至少要在家停放三天,这期间除了买棺材、做寿衣、裁孝布、订花圈、请厨子、请司仪、雇吹鼓手……每天还要守灵、哭灵、烧纸、接待前来吊孝的近亲和四邻,晚上更要分班值夜,守着长明灯。
到下葬那天,院子里高高搭起灵棚,灵棚里摆上宽大的供桌,长辈在门口迎接参加葬礼的亲戚,晚辈则在灵棚里哭丧,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只要是逝者的晚辈近亲,都被称为“孝子”。亲朋好友一个接一个走到灵棚供桌前祭奠,孝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叩头、嚎哭和致谢。
我那年十五岁,一直在外面上学,很少回老家参加这种仪式,感到既陌生又反感,“封建迷信”和“恶风陋俗”这两个词就像两只麻雀,在我脑子里跳来跳去。但我不能宣告退出,因为我那逝去的堂伯没有儿子,我偏偏又是侄子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个,所以必须在整场葬礼当中担任“骨干”。
既然是骨干,那就得担负艰巨任务,其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背棺”:堂伯灵柩下葬之时,我要用缆绳绑在灵柩最重的那一端,背起来,另一端由几个人抬着,让我沿着墓坑的斜坡背到尽头,再缓缓放下,解开缆绳,从墓坑里跳出去。
十几岁的少年,力气还没有长全,我使出洪荒之力抓紧缆绳,一步一步往墓坑里走,肚皮发颤,两腿筛糠,隔着厚厚的羽绒服,仍然能感觉到绳子勒进肩膀……
从墓坑里往外跳时,我没跳出来,被一个叔父拽了上去。在铺天盖地的哭声和鞭炮声里,我听见司仪说我:“这小子,孝顺!”
安葬完堂伯,我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后来考上大学,在城市参加工作,跟老家的亲戚越来越远。有一回去宁波讲课,一个在当地做生意的堂弟请吃饭,叫来几个老家的人,我大多不认识。堂弟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哥,小时候也在咱村里住。”众人都摇头,毫无印象。直到堂弟说:“就是那一年××伯过世,他背的棺!”大伙一下子想了起来,气氛变得亲切而热烈。
最近这些年,我读书渐多,年纪渐长,阅历渐广,越来越能体会到仪式的不可替代,很多同族兄弟天各一方,却会因为一场葬礼的一个细节而维系亲情。
也不仅仅是葬礼,婚礼也如是:两个人无论进行了多长时间的爱情长跑,可能都没有最后那张婚纱照令人激动。中年夫妇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
平凡日子里相对生厌,下班后的几根蜡烛和一束玫瑰立刻就能让他们重回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岁月。毕业多年的学生如果要向恩师表达谢意,无论上多少祝福和多少红包,可能都比不上陪着恩师去母校散散步。
心不能改变心,但仪式可以做到,积极的仪式会让心态变积极,疯狂的仪式则可能把人变得疯狂。如果被熟人拽到传销课堂上,最聪明最博学的人都会在刹那间产生错觉,以为台上的“导师”在传授成功的真谛。
回过头来再说那场葬礼。对于维系亲情的那些传统仪式,现在我肯定不反对,但我反对铺天盖地放鞭炮和火光冲天烧纸钱的环节,因为它们不环保,还容易让温暖的亲情掺进粗俗浮躁的味道。
2
学生作文
生活需要仪式
卢高扬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们固然不必如尼采一样,每一天都要来上一段“生命的舞蹈”,但总要有一些时间与平素不同,总要有一些事情须特别看重——以此来彰显生命的严肃与庄重。
日本电影《你的名字》中的宫水家族便是如此。一场大火,焚毁了糸守町上几乎所有的古籍,以致大家连祭祀的意义都无从知晓,流传下来的仅有形式。即便如此,在全糸守町已渐渐忘却了祭祀仪式时,宫水三叶等人依然坚守着祭祀中的结绳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高考发多少红包寓意好身着古袍,手持神杖,在神庙前翩翩起舞,真心实意为全糸守町人们祈福的三叶,成为影片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那份仪式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敬畏感——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都存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比如,中国人一直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需要时时刻刻去检视自己的行为,按时按节地与天地神灵“互动”——那些看似繁复冗杂的祭祀仪式,便是人们在与天地神灵对话,以此表达人们对曾经的过错的忏悔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殊日子,我们才不会让生活一味苟且。
有人说中国人从来都不是虔诚的信徒,但中国人对生的思考和对死的敬畏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并把这种思考和敬畏融进了各种仪式中。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祭天、祭地、祭祖、祭神……莫不是为了借一种隆重庄严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对过去岁月中自己所作所为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和祝愿。我们的祖先借这一个个契机提醒我们:生活需要严肃的因子,人生不能没有庄严的时刻。
所以,仪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注重仪式感,从而将平淡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味道。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礼仪中烦琐的仪式不屑一顾,在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对生活抱有随意乃至麻木的态度,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一种厚重感,像水波上失根的浮萍。
生活再紧张再忙碌,我们也需要有那么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一想过去,想一想未来,从而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向……
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正给了我们一个个这样的机会。
教师点评:
名言引入话题,揭示生命与仪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再以影片情节为论据,证明仪式乃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后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各种仪式。如此层层推进,充分揭示了仪式的作用和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