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壮族蚂拐舞的艺术价值
浅谈广西壮族蚂拐舞的艺术价值
[摘要] 蚂拐就是广西壮族人们崇拜的图腾,蚂拐舞是壮族先人蛙图腾(即蚂拐图腾)崇拜的证物,是壮族蚂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实地材料和大量的文献,从蚂拐节的由来,蚂拐舞的起源和成因,蚂拐舞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征,还有蚂拐舞的艺术价值,来阐述壮族蚂拐舞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蚂拐节 蚂拐舞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引言
在金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记载: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图腾舞蹈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形象表现。原始人认为各氏族起源于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氏族成员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存在着奇妙的“血缘关系”,于是各自将不同的动、植物作为专属氏族的图腾,并且还将此作为维系氏族社会的纽带和凝聚人心的手段。在中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图腾舞蹈逐渐朝着三个方向演化,即政治地位的象征、民俗信仰和民间艺术。而在广西,
蚂拐就是壮族人们崇拜的图腾,蚂拐舞是壮族先人蛙图腾(即蚂拐图腾)崇拜的证物。古代壮族是个崇尚多神崇拜的民族,世间万物甚至一草一木皆可成神。因此,蚂拐舞是壮族蚂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人们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壮族蚂拐节的民族文化背景
1.壮族蚂拐节的由来
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蚂拐、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等。整个祭祀礼仪活动分述如下:1、取仙水:壮族人除夕要守夜,当大年初一凌晨鸡叫第一声时,未婚的青年男女匆忙到河边或井边取仙水。取回仙水,家庭成员个个分尝仙水。2、蚂拐:喝了仙水,天已亮了。由个村寨的指挥人(寨老指定的各村组织者)召集人们敲锣打鼓,吹着唢呐,男女老少直奔田壩或河边,分头去冬眠着的蚂拐。由到蚂拐的人手捧着蚂拐走在前面,敲锣打鼓吹唢呐的队伍簇拥着送到村头的社亭(专为祭拜蚂拐而建造的亭子)去。这时由指挥
者将蚂拐置于铜鼓之上,用小鞭炮将其活活炸死(不知道为什么将其炸死),然后将炸死的蚂拐装入小竹筒或一只长5寸、宽2.5寸、高3寸的特制小木棺材中。盖棺后,将装有死蚂拐的棺材小心翼翼的放在社亭的神位上,鸣炮九声。各家各户听到九声炮响,就纷纷端着酒肉和糍粑到社亭燃香敬供、祭拜。3、孝蚂拐:各家各户自发、不定期到社亭里摆供品,上香烧纸,络绎不绝。寨中长老每隔三天定时召集人来敲锣打鼓、吹唢呐环绕社亭转三圈。然后大家坐在社亭里唱蚂拐歌,表示对蚂拐神的恭敬。壮乡村寨的一系列隆重的蚂拐祭祀活动,敲锣打鼓,跳起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从蚂拐节的活动来看,笔者认为这显然是源于对蛙图腾的崇拜。
2.壮族蚂拐舞的起源和成因
蚂拐舞应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或更早。在民间,关于蚂拐舞来历的传说很多。相传远古时,有一年,天大旱,壮家寨子中一位年近五十姓李的族人也随众人在井边喝水,后到河边去洗脸,祈求雷神降雨。正在洗脸时,突然一只蚂拐跳入他的怀里,他小心翼翼地将蚂拐放到地上,可是蚂拐又往他怀里跳。如此反复了三次,族人感到非常奇怪,就把蚂拐捧在手上,只见蚂拐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他,还对他连叫数声。于是,就把
蚂拐带回家中精心喂养。七七四十九天后,这只蚂拐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身披蚂拐皮的英俊后生,族人给他取了名字叫“龙王宝”。自从“龙王宝”降生到李家后,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为了纪念这位战功赫赫的爱婿,让黎民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皇帝将火化后的龙王宝骨灰分发给各地的百姓进行安葬,并命令全国各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因此,壮家就有了蚂拐节,就有了蚂拐舞。舞蹈的由来
笔者认为,蚂拐舞的成因与三个方面有关:1、与自然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有关。古代壮族先人生活在华南高温多雨地区,以农业耕作为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知道蚂拐在稻田里能为人们捕虫除害,蚂拐的呜叫与天气尤其是降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代壮族先人认为,蚂拐是具有某种神秘属性的神灵,它能主宰天象、雨水,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2、与原始宗教艺术有关。壮族先人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这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信仰,而蚂拐节活动就是一种宗教活动。因此,蚂拐舞即宗教舞蹈。金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一书中提到:原始宗教舞蹈与原始多种崇拜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时代,舞蹈是宗教仪式的一种规范、一种形态,是宗教仪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舞蹈起源于宗教,这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舞蹈与宗教有着密切的渊源联系。宗教信仰起源于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崇拜,即“万物有灵”。远古先民给神秘莫测的宇
宙万物赋予了各种精灵形态,还把它看作是有生命的实体,并企图运用舞蹈与之进行对话,以求达到沟通人与神之间交流的目的。3、与蚂拐节的传说有关。关于蚂拐节的传说有很多,笔者认为这些关于蚂拐的神话故事,都灌注了人们对蚂拐的敬佩与崇拜的感情。无论是故事的创造者,还是承传者,都对蚂拐充满了敬意,给予美好的祝愿。为了祭奠蚂拐,就有了蚂拐节,由此就产生了蚂拐舞,这也是壮族先民们崇拜心理的一种历史的积淀。
二、壮族蚂拐舞的文化艺术价值
1.壮族蚂拐舞的表演风格
蚂拐舞最基本的造型是四肢伸开,身体半蹲,作蚂拐站立的姿势,舞蹈动作以跳跃为主,型别致,有一种雄壮神秘之感。天峨县六排乡云榜村所跳的蚂拐舞包含着皮鼓舞,蚂拐出世舞,拜蚂拐神舞,拜铜鼓舞,耕田舞,毛人舞,插秧舞,丰收祭拜蚂拐舞,打猎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繁衍舞等。例如:皮鼓舞,由两位头戴少女面具,上身穿天蓝镶花边的长衫,下挂粉红镶边花裙,脚穿绣花布鞋,手中各挥一对鼓棒,伴随铜鼓、锣鼓的节奏,以脚尖点地撩腿画弧,点步跳为最基本蛙式动作。左右手交换上举,左右脚轮
流撩胯。形成舞姿潇洒,热情奔放,欢乐之情洋溢于外的风格特。蚂拐出世舞,由四个11、12岁的小男孩组成,只穿一条裤叉,全身裸露并画着黑白相间的蚂拐纹身,伴随铜鼓与大皮鼓的节奏声,从舞场的四角翻筋斗入场。然后以大皮鼓节奏声做蛙跳状和蟹行状动作,作寻觅食物,捕捉昆虫舞姿,相互嬉戏逗乐。形成任意跳跃,无拘无束,并无成规的风格特。插秧舞,由女青年头戴凉帽,上身穿天蓝或紫镶花边襟衣,下身挂粉红或红花边裙,伴随着鼓点节奏,以蚂拐舞脚尖点地画弧撩腿蹉步跳的基本动作,作扯秧、捆秧把抛秧和插秧等舞蹈姿态。主要形成古朴简拙的风格特。打猎舞,由几位裸露上身,头插各种鸟类羽毛,腰挂大刀和箭袋,手拿的男子,以激烈明快的鼓点节奏,用半蹲、半脚尖点地画弧撩腿点步跳作射箭、捕猎、搏斗等舞蹈,并穿插祭拜山神和土地爷。形成舞姿雄健粗犷、刚健有力的风格特。
2.壮族蚂拐舞的艺术特征
(1)蚂拐舞蹈多于舞:蚂拐舞主要以脚的动作为主,基本动作大都采用蛙行状和蛙步跳跃。在跳跃中通过大小“蚂拐”的手、腿、头和腰的扭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率感。(2)蚂拐舞的内容极其生活化:蚂拐舞是壮族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壮
人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蚂拐舞的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3)蚂拐舞体现生命的自然性:壮族自古就是农耕的社会,壮族人认为人与自然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服从,壮族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4)蚂拐舞体现了图腾崇拜: 蚂拐是壮族的图腾,盛行于原始社会,蚂拐节的种种活动,正是一种典
型的原始宗教仪式的演化。可知,蚂拐节在图腾盛行时期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是壮人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蚂拐舞是由原始图腾祭奠仪式转变而来的,目的是祭奠图腾祖先,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并希望能因此“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求得五谷丰登之年。因此,笔者认为蚂拐舞是壮族先民朴素的价值观的反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