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城市景观设计
桂林的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作用于人的视觉以产生审美愉悦的客观景象的总称。它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所谓自然景观是指那些不经人工雕琢、完全为大自然所造就的景物,如天然的山、水、树、石、云、日、月等以及与这些物体相关的空间,共同构合而成的整体关系。人为景观则多是指人为设计、人工材料构造的景物,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城市景观,历史景观、娱乐景观等等。
桂林有着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然而,桂林的自然景观必须在人的视觉与思维的参与下,经过人的认知、理解,才能真正产生愉悦身心的审美功能。
(一)“残存的美丽”:历史沧桑中的桂林景观建设
从秦王朝开凿灵渠、征服岭南,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桂林逐步发展成为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桂林以山水闻名海内,却是从唐代开始。不少“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桥寓”。他们来到桂林之后,或吟诗作赋,或品题纪胜,极尽一时之胜,开始为桂林山水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韵味,使单纯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富有人文底蕴。隋代之时,佛教传到了桂林,山多洞深,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的桂林使佛教很快兴盛起来,一座座佛塔、寺庵拔地而起,一龛龛摩崖造像、石刻凌空飘逸,成为桂林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到了宋代,人们遍寻名胜古迹,兴建亭台楼阁,旅游业空前兴旺,当时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有伏波山、八桂堂、榕溪阁、栖霞洞。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兴盛的。明朝之时,靖江藩王进驻榕城,建立起了规模宏大的靖江王府。到了清朝,桂林的教育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全国闻名的“桂林状元城”。至此,桂林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几个时期里,唐人的赋诗题字、宋代的佛像石刻、明时的靖江王府和清代的“状元城”都是对桂林景观的一种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设计或建造,这种设计由一种不自觉的渲染逐步走向有意识的构建,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但从战争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桂林的景观设计和建设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致使桂
林山水形成了一种残存的美丽,留下了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沧桑。
(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新世纪桂林景观设计新理念
桂林建筑20世纪80年代开始,桂林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和计划,开始有意识地对自然景观进行文化底蕴的“加载”; 1998年底,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市结合自治区的指示和要求,以建设高水平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突出新桂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为目标,确立了把桂林建设成为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协调,具备较好的现代化城市功能、鲜明的桂林山水特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方针。1999年1月桂林中心广场的兴建标志着桂林市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以“显山露水”、“通江达湖”、“
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为目标的88个城建重点工程项目的全面铺开。在城市建造方面,按照“连江接湖、清淤截污、修路架桥、显山露水”的城建指导思想和“美化山水城、建设园林城、发展生态城”的城建目标,桂林拆除了数座苍老破旧的桥梁和上万间有碍景观、遮山占水的各类建筑。如今新建成的融休闲、集会、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桂林中心广场,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桂林城市中心标志;而象山广场则以象鼻山固有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以绿化、美化广场及周边环境为主旋律,以人工瀑布、河渠做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另外,有碍景观的建筑拆除之后,鹦鹉山、铁封山、观音山、回龙山等山体得以显露出来,达到了显山露水、街景交融的效果。“两江四湖”的整治,使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与漓江、桃花江贯通,恢复了宋代环城水系,让游船进入市区,使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互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园林风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从此将以“漓江一日游”为主的旅游格局转变为能把游客留住的休闲度假格局。环城水系内配套建设名桥博览园、名亭名楼博览园、名树名花博览园,从根本上改变了桂林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
桂林市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也不断有体现人文关怀的新举措:2000年,桂林市在全国率先发动“厕所革命”,免费开放所有公厕;200251日,8条“免费公交车”线路开通,贯通
桂林东西南北,又成为开世界旅游城市历史先河的举措;作为城市园林水利史上奇观的两江四湖景区,游人可以在沿岸免费参观。
纵观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城建史,从积极的方面审视,可以看出桂林景观设计大致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成功的景观规划设计,大多体现了尊重自然,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和谐的设计理念。景观规划的对象不是静态的空间和物体,而是人们的体验。场所、空间或物体都应该根据人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体验来设计,让人在景观中得到美的体验。规划设计是一个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过程。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服务于自然,致力于修复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如“两江四湖”工程作为完整的复古环城水利景观,完全按照800年前桂林的古水道设计建设,忠于自然,把人的活动和自然很好地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景观设计还需要理解和尊重社会文化环境,提高人们在景观设计中获得文化的认同感。
在景观和景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景观规则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桂林兴起的石雕文化向世界展示这一古老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桂林城南的雁山区,一所名为“愚自乐园”的艺术殿堂已经荟萃了150多件当代世界各国一流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被誉为“东方的卢浮宫”。在桂林市中心的榕湖、杉湖漫步,清人王鹏运的名诗、桂剧创始人唐景崧的塑像、黄庭坚留下的“系舟亭”、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碑刻全文等,都用石雕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一些公共建筑上,桂林市也注入了具有当地特的文化内涵。如正阳步行街666米长的骑楼廊,反映桂林灿烂历史文化、山水传说的浮雕、壁画和国画等,增强了观赏者对桂林人文景观的认同感。
尽管桂林的景观设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以及有待进一步阐发的人文资源。譬如,历史上曾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来过桂林,在桂林为官、漫游,写诗赋文咏叹桂林,他们留下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研究开发。相反倒是花了不少钱去建造许多赶时髦的应景性建筑。因此,桂林的景观设计要走得更远,必须加强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景点建设和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