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气候对各地族或聚落的影响桂林建筑
最近在看一本陆元鼎编写《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书籍,其内容采用了以建筑学为主,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气候地理等角度来分析对中国民居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尤其对其中聚落、单体、气候这一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观后感,在此浅谈气候对各地族或聚落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族或聚落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带来适应、利用和改造局部自然气候或环境的许多差异。
西北地区高原多,民族落多,海拔高,阳光充足,雨水稀少,干旱风大,而且冬天寒冷,经常有沙暴,夏天干热,因此往往单体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即使有院落也很小,采光通风采用天窗或小小的天井,若干个单体互相毗邻。在夏季温和不热的青海省,因冬季需争取日照,所以天井开口较大。
东北地区,冬干开春风大,日照较充足,夏季短暂,冬季严寒,因冬季太阳高度角低,为了
争取日照,民居间距较大,多数民居以烧炕取暖(包括做饭)平面紧凑。
华北地区,冬天干燥风大而寒冷,日照充足,夏季炎热,既要注意防寒又要防热,但以防寒为主,典型的实例是北京的四合院,其单体间距较东北地区窄,四合院可毗邻相接,形成邻里街坊。每个四合院有强烈的主轴线,轴线往往是南北方向。四合院主体建筑空间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便争取冬日阳光,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因此聚落与单体之间形成以南北或东西方向的交通道路。
内蒙古以牧区为主,冬干风大日照好,牧区传统上流动性较大,为了减少各方向的迎风阻力,及节能和防寒,民居平面非常紧凑,形成圆柱体型弧型顶盖中央有采光排气孔洞的帐房。帐房以轻便为主,所以维护结构很轻薄,且为了减少冬日的取暖耗热量,所以尽可能减少与室外大气表面相接触的表面面积。
江南地区海拔低雨水多,城镇水网密集,冬天平均气温虽不太低,但伴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及要防寒又要防风隔热,以后者为主。建筑单体封闭性不强,需要争取一定的穿堂风,聚落内宜有一定的水面,以便改善聚落内的气候及满足其它生活需要。单体间的交通走向无一定格
局,水陆交通都可具有,富有代性的民居是苏杭民居,其实安徽民居也类同。
华南一带冬季温暖、夏季湿热,经常受台风袭击。其建筑以通风防热及防台风为主,其措施是遮阳求荫凉以及通透以便争取穿堂风。城镇聚落内单体毗邻相建,单体入口是铺面,具有小天井通风阁楼的竹桶式单体主要应朝主导风向,以便争取穿堂风,同时也需遮阳,因此,街面形成遮阳及遮雨的骑楼式人行道,这种形式既有防热防雨之功能又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性质。
西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地区与广东地区相似。桂林地区,夏天与川东相似,但冬天风大偶有清寒。建筑以放热为主,多数为木板墙干栏住宅,轻薄通透,易生火警为其特。四川盆地夏季湿热,但川东易旱川西易涝;盆地冬季湿冷,尤其是川东多绵绵细雨。建筑上川东多为吊脚楼,一般使用楠竹或衫杆承重,粉刷竹篱笆墙围护,在川东坝区也有使用夯土建造墙体,但数量上不是很多。在川西平原因稻做文化发达,所以收稻子后的含稻根田土经碾压密实、切割制胚再凉晒干燥后用于建造住宅。宅旁一般种植竹子,成林后既挡风又遮荫纳凉。种竹后不但能取得竹子复叶的额外收入,还有竹笋可食,因此既适应自然气候又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夏季无酷暑,阴天很多,甚至有的地方不怕西晒而怕失去太阳光;冬天微寒日照少。建筑上与川东类似。
云南地形复杂,有高寒地区,有温带地区,有亚热带地区及热带湿热地区,他们的海拔差异可达5000多米,加上民族众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因此民居形式多样化,有轻薄通透遮阴荫凉的干栏式建筑——竹楼,也有厚重封闭的土掌房。有些地方冬干风大日照充足,夏季多雨不热,整年如春,但一雨成秋,整年温差不大,但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建筑多半为半封闭式。单体平面多方正,适应地形与气候,形成高低错落有制、外观内向厚重的建筑落。此类建筑既能争取日照,也能防风又能抗震。
西南地区的藏族聚居区,地处高原,气候较干燥,气温日交差大,空气稀薄,阳光充足,气候变化很大。单体建筑由于受建筑材料土、石、木等材料限制,多采用土掌房或石砌碉楼民居形式,以便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热稳定性。住宅顶层设两台或屋顶架设独木梯后间作晾台。藏族民居形式很封闭厚重,以便争取更多的太阳能、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热稳定性和避风性能。
总之,气候与建筑的单体或聚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王崴
2007-10-2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