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中的中原文化要素及其关系分析
李建平*
[内容提要]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已达岭南。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与中原交往进一步增多。秦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对广西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广西艺术中的中原文化要素增多。广西艺术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自己的艺术形态和特,并对中原文化形成一定影响,形成了广西艺术既有独立发展,又与中原文化有所交融的局面。
[关键词]广西艺术中原文化文化影响
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已达岭南。在广西武鸣、兴安、灌阳、忻城、横县等地都出土了商周时期的中原文化元素一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与中原交往进一步增多。秦汉时,广西大部属于桂林郡。伴随着中原文化的输入,古代广西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广西文化既有独立发展,又有交融变化的新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生成的局面。广西艺术的发展,大体也是这样的状态。桂林建筑
古代广西艺术以民歌、舞蹈、戏剧、美术和民间工艺为代表。
一、广西艺术包含大量中原文化元素
秦以后,广西融入中央版图,中原文化影响越来越大,使广西艺术中的中原文化元素积淀较多。
(一)戏剧中保留的中原文化元素较多
戏剧作为晚生的综合性艺术,其艺术元素最为丰富。广西地方艺术中,以戏剧保留的中原文化元素最多与最鲜明,下面从戏剧的剧种、剧目、程式、唱腔等方面做些分析。
1.剧种
广西地方戏中主要包括四大剧种一桂、壮、粤、彩调,除粤剧是来自同属
李建平:(1952.10—),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区域文化研究、抗战文化研究。
岭南文化的广东之外,其余三种,都受到中原文化的极大影响。居于广西戏剧首位的桂剧,由于它所处于的桂北文化圈本身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因而所包含的中原文化元素最多,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所属剧种差别并不大,在程式、行当、唱腔、剧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2.剧目
广西地方剧在诞生之初,由于受中原文化剧种的影响,上演的剧目多数是北方传来的。女口《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十五贯》《拾玉镯》《抢伞》等,这种状况长期保留下来。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大体都是这种情景。20世纪50年代广西区直剧团建立以后,编剧力量增强,新编剧目逐渐增多,并产生了许多好剧目,如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壮锦》《天上恋曲》,桂剧《瑶妃传奇》《漓江燕》《大儒还乡》,彩调《刘三》《哪嗬咿嗬嗨一阿三哥情泪》等。
3.角行当与程式
桂剧角行当分生、旦、净、丑四类。生有老生、小生、武生,旦有老旦、正旦(青衣)、花旦、刀马旦,净有大花脸、二花脸,丑有文丑、武丑等。表演程式依唱、做、念、打分门别类。这些都与中原地区剧种如京剧、汉剧等相似。
4.唱腔
桂剧唱腔有昆、弋、高、吹、西皮、二黄等诸腔,这些与中原地区剧种差别不大,都是源自同一远祖一昆曲,各自与地方元素结合演变而成。桂剧唱腔是昆、弋、高、吹、西皮、二黄等诸腔与桂林方言结合,并吸收了广西地方调子的一些元素而成的。
(二)文人美术、书法师承中原名家巨匠,作品多有中原文化艺术风格广西美术可分为文人美术和民
间工艺两大块。民间工艺以大众艺术形式为主,内含主要是本土文化元素,工艺较稳定,受中原文化影响不多。引领美术观念、代表高雅艺术的是文人美术创作。广西的书画艺术,由于纸绢在南方潮湿地区保存不易,早期书画作品留存极少。书法艺术在摩崖石刻中有较多保存,美术作品少一些。现可见的基本是清代以后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要么是中原南来的文士墨客留下的作品,如桂林石崖上宋人黄庭坚的《五君咏》、米芾的自画像、柳州柳侯祠中苏轼的《荔子碑》等,要么是后人师承中原名家巨匠的技艺所绘作品,如清嘉庆一同治年间,桂林李熙垣一门三代画师,均好临摹前人山水佳作,描摹山水,笔意超妙,于时称盛。清代状元、临桂文派领军人物之一的龙启瑞,善书法,多受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李放《皇清书史》称其“书法平原”。
(三)出土文物中多见属于中原文化的物件
在考古材料方面,有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原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传入岭
南,影响广西。现发现的广西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原传入广西的。1974年在武鸣县出土了一件商末铜卣,1976年在兴安县也发现了一件商末铜卣,在横县、灌阳、忻城等县都发现过西周时期的铜钟等。这些青铜器在器形、纹饰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青铜器都十分相似,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人的。1971年在广西恭城县嘉会乡地方,发现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青铜器物33件,其中有鼎、巷、尊、编钟、戈、剑、钺、凿、斧、镞等。这些器物常见于河南、安徽、
湖北等地出土的东周器物之中,形状和中原器物相似,饰亦多蟠虺纹、蟠夔纹和云雷纹等,和中原器物常见的纹饰一样,同属中原文化系统。1986年,发掘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西周一春秋时期墓葬,出土有卣、盘、斧、凿、刀、矛、剑、鏃等共60件青铜器,也是属于中原文化系统。隋唐时期,广西的铜鼓、铜镜常用十二生肖作为花纹装饰,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四)工艺品种的中原文化要素
古代广西的一些工艺品生产技艺也受中原文化较大的影响,包含中原文化元素。如起源于南北朝时的苍梧瓷器生产及工艺,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瓷器业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周学斌在《梧州市六朝青瓷器》一文中指出:“从梧州出土的六朝瓷器来看,确实也有明显的长江流域瓷器的影子。梧州六朝瓷器的胎质多灰和灰白,其与浙江瓯窑、江苏南屿山窑、江洪州窑及湖南汀阴窑的胎相似。但以青绿居多,部分豆青,与当时长江流域瓷器釉基本一致,估计其工艺也相似。梧州其造型更是与长江流域瓷器相似,甚至相同。”①(五)古代山水园林建筑大多出自中原文人修建,留存中原文化风格
除少数民族建筑保留许多本民族文化元素和特外,广西古代风景园林建筑,大多受中原文化影响建成。这尤以桂林风景名胜区为盛。唐宋时代,桂林和广西其他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在南来任职的官员规划下得以开发,他们多数是中原文化人,如陕西三原人李靖任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
大总管时整修桂林城墙,河南洛阳人李渤任桂管观察使时疏浚灵渠渠道,开发南溪山、隐山,也是河南洛阳人的元晦开发桂林叠彩山,山西河东人柳宗元在柳州修复文宣王庙,等等。这些建筑大多仿造中原地区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建设,使得桂林和广西的许多名胜建筑保留了中原文化风格,如桂林靖江王府和月牙楼,叠彩山的齐云亭和销忧亭,桂林东门外的逍遥楼,容县的真武阁等。
①周学斌:《梧州市六朝青瓷器》,见《西江文化研究》,第278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二、广西艺术往往通过其他文化中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
由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文化地理上北面还有楚文化、江浙文化,东面有粤文化,西面有滇文化,南面有东南亚文化,等等,因而,中原文化在广西的传播,除了受中央政权控制下的大一统儒教文化和正统艺术的强大影响之外,往往还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并通过其他文化作为中介,间接接受中原文化影响。
(—)楚文化
战国时,桂东北一带属于楚国,据《文献通考•舆地考》称,静江府(今桂林)“战国时楚国及越之交……自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广西的东北一隅当时是直接受楚国统辖的。因而古代广西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接受中原文化通过楚文化这一中介较多。
从出土文物中看得很清楚。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发现的一只漆绘铜盘或有典型意义。《罗泊湾汉墓发掘报告》一书记述甚详:“标本Ml:15在口沿上上度盆内外都有精美漆画,十分珍贵。口沿上绘的是菱形圈案。腹内壁绘的龙、鱼和卷云,两条巨龙构成整个圈案的主体。龙的口中含珠,珠正当两个铺首后部的铆钉;另二枚铆钉则描成柿蒂形花朵,填补空间,构图严整自然。腹外壁似为战争叙事画……整体来看,该铜盘当属岭南地区较为少见的髹漆彩绘青铜器皿。”①高占盈在论文《罗泊湾汉墓出土漆绘铜盘考》中认定:“此件铜器属于南越国所产、具有明显楚地风格的绘画青铜器。”②
其他像戏剧也如此。早期桂剧主要受江西弋阳戏的影响,胡仲实在《桂剧源流考》中说:“在明代,它主要是演唱弋阳腔。”③广西的彩调,如顾乐真所说,则是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他说:“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这在广西并无分歧……邻近广西的邵阳、祁阳、零陵、东安、道县、江永、江华都是花鼓戏传入广西的主要通道。”④弋阳戏、花鼓戏都是楚文化孕育的戏剧形式。可见当时楚文化对岭南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粤文化
广西与广东同属岭南,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同一文化板块,即使在唐代划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宋以后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以后,在经济文化
①高占盈:《罗泊湾汉墓出土漆绘铜盘考》,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期。
②高占盈:《罗泊湾汉墓出土漆绘铜盘考》,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期。
③转引自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见《广西戏剧史论稿》,第119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2002年。
④顾乐真:《广西采茶、彩调和唱灯戏的源流与演变》,见《广西戏剧史论稿》,第210-211页,北
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上大体上仍是一体发展,只是在19世纪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由于西方资本的侵入和广东的被迫开放,致使广西与广东拉开了差距。广东文化逐渐形成独立的粤文化形态。在激烈动荡的19世纪至20世纪的一百多年中,广西与广东有着太多的联系,因而受粤文化影响十分直接与强烈。粤语、粤菜在广西东部、南部大为流行。艺术上的影响也很广泛,粤剧成了广西三大剧中之一,岭南画派对广西画坛影响极大,阳太阳、黄独峰等艺术大师,都与岭南画派有较深的艺术渊源。
(三)东南亚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对其他民族尤其对邻近的诸民族,例如东亚、东南亚诸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有积极的影响。广西比邻东南亚,长期以来,
广西与东南亚有较密切的交流与联系。早在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中西海上交通路线即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广西合浦港始发开往东南亚、南亚的。根据朱杰勤教授的考证,当年汉武帝派遣外交使节及随行商人出洋访问东南亚和南亚的行程如下:从日南、徐闻、合浦出发,先后抵达都元国(今越南岘港)、邑卢设国(今泰国叻丕)、谌离国(今缅甸丹那)、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缪)、黄支国(今印度建志补罗)、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再从已程不国返航①。从往返路程看,这条航线经过今日东南亚的多数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向海外输送了中华物产和文化,也带回了东南亚的物产和文化。早在唐朝,被称为“瑟瑟”的缅甸 绿宝石就在中国风行。在现发掘的合浦汉墓里,发现了从东南亚传来的数量不少的翡翠、玛瑙首饰。在精神文化方面,如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南方伊斯兰教传入的渠道之一②;明朝制作青花磁的重要原料中就有苏门答腊的苏泥、加里曼丹的勃青,此外,暹罗的风磨铜,渤泥的胭脂石等,都进入中国民众的生活中。这些都促进了广西和中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变化,包括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广西壮族与泰国泰族、老挝老族、越南侬族等是同源同种的兄弟民族,在文化生活和民族信仰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文化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些文化元素,都积淀于广西艺术与文化之中。
①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见《中外关系史论文集》,郑州:河南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转引自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载《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
②杜尔:《华侨在印度尼西亚》(Pramudya AnanLa Toer:Hua Kiau di Indonesia,DjakarLa,1960),第
115页;转引自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载《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