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第36卷第4期2021年4月
靠R评乾曇俛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4Vol.36
Apr.,2021
DOI:10.16069/jki.51-1610/g4.202L04.007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
—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陈倩,邓敏※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路径主要是就地保护、异地重构。传统村落的原
选址多面临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问题,因而传统村落的异地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传统村落异地重构的路径进行了解析,进而对传统村落文化提出村落分区重构、传统文化活化再现、民俗风情演绎化、传统村落文化“智能化”等异地重构保护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生空间;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4-0034-06
0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是乡土文化与民族特文化的积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表明应大力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⑴。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⑵。尽管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了各种保护条例,传统村落消失的步伐仍未停止。
国外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法国《风景名胜地保护法》的颁布。在国外研究
中,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很大程度上受经济与政治发展影响⑷。村落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保护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感的提高m。学者们分别从村落利益主体的作用、公众保护意识、导游解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明确保护目标、协调利益主体关系、提高文化传播效率等传统村落保护路径[8-10]o 国内研究中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主要有就地保护、异地重构、旅游开发等⑴〕。在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旅游开发是一大主要保护途径,但其普遍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匮乏、村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陈倩(1995—),女,贵州毕节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经济。桂林建筑
※通信作者简介:邓敏(1979—),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社区旅游。E-mail:***************。
民参与度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学者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引进、居民参与等发展路径[12~15]0近年来,大量学者提倡“文旅融合”的保护方式,其着重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魂所在[⑹,应加强对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17-18]0也有部分学者从
文化生态旅游的视角进行探究,强调在旅游开发中应着重保护文化原真性,系统地进行保护性开发[19-20]o传统村落保护耗资巨大,是财政难以悉数提供支持的,除少数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传统村落外,其余均面临着消逝的威胁。当前有少量学者提到了异地重构的保护方式⑵也],但并未对该保护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学界提及的异地保护模式主要指将传统建筑分散的村落易地搬迁、集中保护。本文所探究的异地重构指的是某一区域内传统村落文化经解构后的聚集性异地重构。
“三生空间”即指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其相关研究在国内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期。生产空间是基础、生态空间是保障、生活空间则是最终目标,三大空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也】。本文通过对漓水人家三生空间文化重构路径的分析,探究其文化重构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为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提供有效建议。
1桂林漓水人家景区概况
桂林漓水人家景区(以下简称漓水人家)位于桂林市大好镇的潮田河畔,距桂林市19公里,占地面积约600余亩。漓水人家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农业、生态、度假于一处的旅游综合体,是在原有传统村落的基础上重构的。其以桂北风情为主题,系统地分析了桂北地区的特建筑、民间信仰、生产生活等传统村落文化结构,将其浓缩重构于景区内部,其规划布局如图1所示。景区中有大量典型建筑、民间工艺作坊、以及各类桂北地区特饮食。在漓水人家,体验式的文化旅游是其最大的特,也是其吸引游客的一粗点。
漓水人家已投入经营,目前在黄金周接待游客约2000人次/天。其计划建设约40栋民俗建筑,共提供约530张床位,截至2019年7月,景区内已建有四家民宿,共计客房39间,床位80张;②计划建设四个停车场,共计200个停车位,截至2018年已建成一个停车场口]。
2“三生空间”视角下漓水人家的文化解构与重构
2.1生态文化空间
生态文化空间具有生态服务和生态防护双重保障,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同时提供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必备要素[旳。漓江流域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共同居住区,在长期的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极具地域特的生态文化空间。
漓水人家建于漓江支流两岸,以漓江支流为轴形成了对称的布局。其周围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每逢清晨江上水雾缭绕,伴随着初升的暖阳,使得村落如人间仙境一般,营造了一个幽深静谧、富有诗情画意的传统村落意境。其非常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传统漓江流域的生态文化空间进行了再现。漓水人家充分利用生态的便利,开发了水上吊桥、猪笼桥、滑索等水上体验项目,使其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得以增强,将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此外,其生态空间还为该村落提供了许多生态产品,如鱼类等。
2.2生活文化空间
生活空间主要指居民居住、消费、休息娱乐的载体,是人居功能的保障⑵]。桂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分布通常较为规整紧密,村中往往穿插有一条主干道和若干巷道。巷道宽窄不一,多呈现“井”字或“田”分布,部分如兴安县秦家大院一般较为规整笔直,部分则如兴安县榜上村一般蜿蜒曲折,是各户之间交往沟通的纽带。其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结构,院中设天井,门窗以木质雕花为主。桂北地区雕刻文化独特,匠人们融汇了浮雕、深雕、圆雕等多种艺术手法,将人情冷暖和历史变迁融入雕刻中。此外,桂北地区壮、瑶、苗、侗等传统村落中多建有公共空间,作为村民集体活动、沟通交流、休憩的主要场所,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如风雨桥、鼓楼、广场、戏台、井亭等。
漓水人家整体规划遵循桂北地区传统村落布
局,建筑分布于干道两旁,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了分区,包括匠坊街、小渔村等(图1)。其内部建筑多以桂北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残砖旧瓦、老梁老柱为原材料进行重构,试图将整个桂北文化浓缩于景区内部。景区中部分大型建筑是以桂北地区著名的村落为原型进行仿制的,如村北口建筑便是以兴安县秦家大院为原型进行一比一仿制的(图2、图3)。这种异地重构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交通不便的秦家大院传统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又提升了秦家大院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其客流量增长。此外, 漓水人家内部重构的安人亭、虹饮桥、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是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如哭嫁、戏曲等,也是桂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3兴安县秦家大院正门
2.3生产文化空间
生产空间主要指物质生产、运输商贸、文化与公共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传统漓江流域的居民多以渔猎农耕为生产方式,其草编、打铁、染织、民间信仰等文化均是基于生产生活需求而形成的。渔猎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漓江流域生产文化空间中最具特的即为“渔”文化。历史上的漓江之畔随处可见渔民撑着竹排、唱着渔歌撒网捕鱼、驯养鹘鹅抓鱼等景象。为祈求村落不受洪水之苦,漓江流域有供奉黄龙龙王的民间信仰习俗。每年二月二龙抬头时,村民会把黄龙龙头请下
神台游神,到端午扒龙船时也要到黄龙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出台和旅游业的发展,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已消失在漓江之上,该习俗也逐渐消失。
漓水人家以漓江流域的传统渔猎经济文化为核心在景区内建设了小渔村。其将漓江流域渔民的传统人居环境进行解构后,按经济情况由好到差依次分为船老大家、渔老大家、巧老大家、耍老大家、船渡头家和船民房舍几类,将“渔”文化进行了再现(如图4)。其还在村头东岸边修建了黄龙庙,将传统民间信仰文化重构于景区内部。漓水人家十分注重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准再现,因而构建了匠坊街,并引进了打铁、草编、酿酒、榨油、蓝靛染、桂布、陶艺等多位
3“三生空间”视角下漓水人家重构路径探究
3.1生态文化空间的生产性重构
3・1.1生态环境景观化
生态环境是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山水植被均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漓水人家山水景观开发较好,其充分利用漓水之美设有观光小道及江中小岛。但其道路、小岛过度低于河岸,雨季常被江水所淹没,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对生态景观进行开发时,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危险性,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开发。
3.1.2生态产品生产化
漓水人家地处漓江流域,鱼类繁多且产量高。其可充分利用景区内部生态环境条件,在非禁捕期间,开展“自渔自食”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渔具,让游客在体验漓江流域传统“渔文化”的同时,品尝到地方特生态产品。在保护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空间的生产性。
3.2生活文化空间的风格统一
3.2.1空间布局重构
漓水人家当前尚在开发阶段,在已开发的部
分中建筑较紧密,狭窄的巷道在旅游旺季易拥挤。其当前的客容量较小,一旦遇到旅游高峰期,景区的内部承载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而,建议在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区域中,充分考虑客流量问题。
在其空间格局的规划中,扩大容客面积,有助于增加后期的发展空间。
3.2.2建筑风格统一
由于旧建料的缺失,漓水人家在重构时参杂了部分新材料,显得极为突兀。建议在修复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技术,将新材料“做旧”处理, 形成一致风格。此外,还有旧建筑中摆放麻将桌等现代化产品,新建筑中陈列大量旧桌椅等不和谐现象。因此,建议将现代化娱乐工具改为传统娱乐工具,或为现代产品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优化整体风格。
3.3生产文化空间的功能转型
3.3.1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
桂北地区的传统民间技艺源于日常生活,带有浓郁的民族彩。在时代变迁下多数传统技艺正逐渐消失。漓水人家可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该类传统技艺传承,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为特旅游产品,在促进民间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推动漓水人家旅游业的发展。
3.3.2“渔”文化活化再现
“渔”文化包括渔捞文化、渔俗文化、渔船文化等,漓水人家仅将渔民居住环境、使用器具等进行展示,
对于漓江流域“渔”文化的再现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漓水人家可聘请渔民在江上实景演出,将“渔”文化活化再现。此外还可借助现代技术,录制“渔”文化视频材料,在景区内进行循环播放,以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当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开发印象系列旅游产品。3.3.3民俗信仰活动演绎重构
桂北地区民族风俗习惯及民间信仰文化丰富,漓水人家通过修建关帝庙、黄龙庙等方式对其民间信仰文化进行了浓缩再现。关帝是商人共同信奉的“财神”和本地民众的“保护神”,关帝信仰中还隐含着信、义、仁等思想㈢]。黄龙则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代表着漓江流域村民镇水保平安的美好向往。
民间信仰文化可解构为信仰和仪式两个基本范畴,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一种主张和见解口9]。漓水人家对桂北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的重构目前停留在物质形式层面,应以当地已有物质形式为基础,选取特定的祭祀节日,如关帝诞辰、二月二龙抬头等,结合旅游淡旺季进行行为模式的重构,将“舞龙灯”“磨刀会”等民间信仰仪式以旅游展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祭祀仪式虽被重构为服务于旅游业的文化符号,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信仰系统是桂北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的核心特质,且有助于其信仰文化的传承跑。此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之一,由于漓水人家是重构的景区,原住民较少,导致其民俗文化氛围并不浓烈。建议选取桂北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节日,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等,举办大型欢庆活动,如此不仅能增加客流量,也能很好的将传统民俗文化重构于景区内部。
3.3.4传统文化数字化
漓水人家目前的宣传推广效果较差,其当前的客源主要为桂林市内的散客。建议将村落的景观、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以现代化技术开发为数字化产品,如视频影像、VR实景等,上传至并进行推广宣传,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的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结论
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⑶〕,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内,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同时也形成了其保护与传承的屏障。从“三生空间”视角将传统村落文化进行解构,并在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进行异地重构,如此不仅能加强外界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原传统村落知名度,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漓水人家的重构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生态文化空间的保护性开发。生态文化空间作为传统村落赖以存续的基础,是营造村落意境的重要成分。在传统村落异地重构时,应充分考虑村落意境的营造,因地制宜、回归自然,并结合传统风水知识进行选址。充分挖掘生态景观价值,形成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景象。将村落周边的制、枫和«11地Of进俶划,打造生态、
生产相融合的复合空间。此外,可对生态产品进行保护性开采,开发相应体验类项目。
第二,生活文化空间的分区重构与建筑仿制。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居住区、集体活动区、生产劳作区。居住区内巷道往往较窄,基于旅游观光重构的传统村落在巷道上应适当拓宽。对商业区应进行适当隔离,避免传统村落过于商业化,破坏其整体意境。对于传统建筑应进行仿制,在旧建材基础上进行重构,同时进行相应“新料做旧”处理,保证其风格统一。在解构时,应当充分挖掘其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从而达到高度仿真重构。
第三,生产文化空间传统文化活化与民俗风情演绎化。在传统村落中,其婚嫁、节庆、信仰等文化均伴随着相应民俗活动,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民俗活动被逐渐简化甚至摒弃。在重构过程中,应对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其再现于传统村落中。大力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其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此外,还可以地方生态文化空间为背景,以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文化空间如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
注释:
①图片来源: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②数据来源: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术为工具,开发演绎类旅游产品,将传统文化活化再
现,如阳朔“印象刘三”“桂林千古情”等。如此,既可提高景区人流量,也可起到弘扬传统村落文化的作用。
第四,“三生空间”的“智能化”发展。可结合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准确度量或解析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文化基因,以VR、摄影、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传统村落虚拟空间的搭建,将其传统文化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留存。为避免产生误差,应当搭建成果共享平台,鼓励研究者们对当前研究成果查缺补漏。此外,应当建立面向大众开放的观赏、学习平台,并进行相应的宣传推广,从而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中生态、生产、生活三大文化空间既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交融的,应当充分发挥三大空间的特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一个传统村落文化复合空间。此外,“三生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空间,在传统村落文化重构时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空间等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_01-25[2020-10-20].http://v/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 0L].2019-06-23[2020-10-20].http://v/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3]MARTA B.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 global responsibility.Sichuan Towers case study[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9,16(2).
[4]SLUMAN B.Tourism,re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J].Environmentalist,1985,5(4):306.
[5]MABULLA A Z P.Mabulla.Strate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CHM)in Afnca:A case study[J].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2000,17(4):211-213.
[6]FINOCCHIARO CASTRD M.Public intervention 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ritage authorities'perform­ance:a semi-parametr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11,18(1):1-16.
[7]ASSI E.World heritage sites, 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Palest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2,18(3):316-323.
[8]VU THH H H.Canal-side highway in Ho Chi Minh City(HCMC),Vietnam-Issues of urban cultural co
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Geo Journal,2006,66(3):165-186.
[9]SAID S Y,AKSAH H,ISMAIL E D.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 areas in Malaysiaf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1):105.
[10]MOSCARDO G.Mindfulvisitors:Heritage and tourism[J].Heritage and tourism,1996,23(2):376-39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