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
30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
文/左悦
摘要: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戏曲创作家。汤显祖创造的戏剧,可谓中国古典戏曲的集大成者。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也很早就被英译到西方世界。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我国古典作品英译的特点,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阐述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情况。
英文话剧剧本
关键词:《牡丹亭》;作品探析;英译
在全球使用英语的国家中,《牡丹亭》的英语版本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出现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英语国家人民的欢迎。这为后来《牡丹亭》英译本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大门。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英语国家艺术创作者和学者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品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对于汤显祖戏剧的深入研究是进行东西方作品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版本的独特性1.1 中国戏剧典籍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独特的工作。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戏剧内容中的具体所指,以及戏剧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够真正有效解读我国的古典戏剧,才能够真正做好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传播工作。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的古典戏剧并非等同于西方的戏剧和话剧,中国的古典戏剧在内容上本身就带着厚重的中国古典文化特,这和西方英语世界中的一些词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所以从典籍的角度着手研究英译,其意义指向会变得更加明确一些。中国的古典戏剧典籍具有独特性,这是由于不同于西方世界的话剧,中国古典戏剧在概念上主要指的是由当时的古典戏剧作家根据舞台的演出要求所创作,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以及无数次修改所传承下来的书面样式的经典剧本。此外,从艺术分类角度看,中国的古典戏剧,是和古代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古典戏剧更被认为是诗的一种,被称作是一种可以唱出来的诗。中国古典戏剧其实是诗歌和戏剧两种
艺术作品的结合,这其中也夹杂了曲和戏的有关内容。中国古典戏剧具有兼容并包的特征,吸收了当时的其他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自身的可读性和艺术效果。1.2 不以可表演性为最终目的
中国古典戏剧典籍的英译工作具有特殊性,最基本的就是作品的最终目的在于表演,而英译作品的目的并不是以表演为最终出发点。最终目的的不同导致了中国古典典籍和巴斯内特后期戏剧翻译的理论很相像。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语版本,既可以用于表演也可以用于阅读,但是从翻译的实际效果来看,译文最终能用于实际表演的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古典戏剧有很明显的案头化倾向。中国的古典戏剧是随着古代的歌舞,宗教祭祀等等民间活动发展起来的,尤其中国古典的说唱艺术给中国古典戏剧很多的启发和借鉴。从元朝开始,宋朝以来的重文轻武现象有所改变,很多社会上落魄的文人加入到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此时逐渐出现在勾栏瓦舍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案头化倾向,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戏剧都能登上大雅之堂,即使是那些用来演出的戏剧剧本,在真正上台演出之前,也需要解决非常多的现实问题,以《牡丹亭》为例,虽然这部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古人在演出此部作品的时候应用的版本大部分都不是汤显祖创造的而是冯梦龙创作的版本。这其中的道理十分的简单,就是汤显祖的版本并不适合台上演出,而冯梦龙的版本更加适合台上演出,因此这也导致了英译汤显祖《牡丹亭》作品的特殊性。
2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2.1 白之全译《牡丹亭》
美国社会曾经兴起过一股汉学研究,尤其是当美国戏剧文学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日渐增多。白之在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了《牡丹亭》全本。这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首次以完整译本的形式出现在英语语言读者的眼前。白之在翻译汤显祖的《牡丹亭》作
品时,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为了方便美国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在翻译《牡丹亭》时,在序言部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人物的各个形象和主要的情节做了系统的解读,而且在把握主旨方面,作者将《牡丹亭》这部作品和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揭示了汤显祖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在于颂扬明朝末期的新兴的城市人文主义思想以及表达世俗爱情这一主题。同时向读者展示了明朝的理学对于人的情感压迫。值得一提的是,白之对于《牡丹亭》的翻译,在最大限度上追求忠实于原文,尽力的展现原作的语言美,这也有利于英语语言读者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中国元明朝以来的古典文学戏剧的美。2.2 张光前英译《牡丹亭》
张光前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和英汉翻译比较研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张光前教授英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国内最早的全本英译《牡丹亭》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和文学作品的相互独立,张教授的译本印证了文学作品无国界这一至理真言。即使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上有很多的不同甚至有些许的敌对倾向,张光前教授依旧在英译版本的《牡丹亭》作品中着重体现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相比于白之的译本,张光前教授的译本更加注重对中国古典戏剧原语系统的原汁原味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
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翻译的语言是要更加贴近于原著的意思还是以一种让作者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因为前者更加能够表达中国古典原著的文式但是往往更加生涩难懂,后者贴近读者,在翻译的时候经过了译者的加工解读,虽然更加便于读者理解了,但是却失去了原著的本来意味。张光前教授显然采取了一个比较折中的翻译策略。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著作中所要表达的中国文化,采用原语系统为主的行文翻译形式。在以中国古典戏剧的处理形式为例,汉语的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英语主要以五音步为主,五音步最为匹配七言诗。四音补更加匹配五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张光前教授充分尊重了这一规律,为英文读者呈现了较为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的美。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的《牡丹亭》,由于存在着很多种不同风格的翻译作品,导致了越来越受英语语言国家读者的欢迎,为中国古典戏剧走向世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 张玲.关于《汤显祖戏剧全集》的英译[J].外语与翻译,2018(02).[2] 王君.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以《《牡丹亭》》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13).
作者简介:左悦(1994—),女,江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英语专业教师。
(作者单位:
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