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12节
第一节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教学构思】
本节内容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景观图片、文字资料,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讲授方法:读图指导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分析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流水地貌,分析流水作用的强弱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 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有直观了解,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指图 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泾河、渭河的位置 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泾渭分明”的原因——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很大,而渭河流经渭河平原含沙量小,两条河汇合处颜非常分明。 通过这种原因的分析,学生对水土流失的情况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总结 黄土含沙量大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过渡
讲解自然原因 土壤 展示图片:黄土
学生观察:黄土有何明显特点?(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提问:这种结构有何后果?(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也易形成崩解和滑坡)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气候、外力作用等知识解释。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植被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和森林公园景观图
学生观察:这两幅图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植被覆盖率差异大,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很低)
追问:这与水土流失有何关系?(土地失去了植物屏障,水土流失严重)
降水 回忆:黄土高原区的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地区,受锋面雨带的影响,每年7、8月锋面雨带控制,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夏季多暴雨)
提问:这样的天气特征与水土流失的联系?(降水强度大,加重了水土流失) 地貌 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千沟万壑)
提问:其原因是什么?(构造运动、流水侵蚀)
讲解人为原因 讨论发言 展示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讨论: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举出事实材料说明) 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练习一 展示材料二:黄土高原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
(1)从资料看出,1965—1997年森林覆盖率有何变化?
(2)1965—1997年耕地面积的变化有何变化?
(3)1965—1997年河流含沙量有何变化?
(4)以上变化体现三者有何关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5)除了表中原因,还可能有什么原因使森林遭到破坏?
(6)从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关系看,毁林开荒能否解决粮食问题?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从事实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突出环境承载力
加强环境教育、生态教育。
练习二 展示:图片“过度放牧”
(1)图片反映的什么现象?
(2)它会造成什么后果?
练习三 展示:图片“煤矿开采”
(1)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
(2)会造成什么后果?
总结 提问:从以上可以得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实质是什么?(经济原因)
提问:扩大耕地面积、增大放牧数量等途径能否根本解决贫困问题?(不能,这样只能陷入越开垦越穷,越穷越开垦的恶性循环) 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 展示材料三:提纲 疏理知识
辩论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
附:
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曾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如今是沟壑纵横,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之一。其中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黄土高原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万公顷) 年降水量(毫米) 河流含沙量(%) 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1965 19 3.3 420 10 1.025
1977 10 403 350 35 0.975
1997 34 2.66 500 7 1.525
(1)从资料看出,1965—1977年森林覆盖率有何变化?(变小)
(2)1965—1977年耕地面积的变化有何变化?(增加)
(3)1965—1977年河流含沙量有何变化?(增加)
(4)以上变化体现三者有何关系?(相反)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5)除了表中原因,还可能有什么原因使森林遭到破坏?(过度采樵——展示图片)
(6)从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关系看,这种做法能否解决根本问题?(不能,因为耕地面积增加了,但单产却降低了,导致粮食产量也下降)
练习二:
(1)图片反映的什么现象?(过度放牧)
(2)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加剧水土流失)
练习三:
(1)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乱挖矿产,乱堆沙石)
(2)会造成什么后果?(为水土流失提供物质条件)
材料三:总结提纲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从土壤、植被、降水、地貌等各个因素逐个分析,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后再展示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人地相关的思想,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辩能力。
【评议】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来属于高中选修二的内容,新课程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必修三,说明更加重视区域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廖老师在这节课主要运用了问题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两个方面去辨证地分析生态问题,掌握读图分析法和读材料分析法。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但学生活动较少,学生主动探究略显不足。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基本概况。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
3、分析我国长江流域开发的内容以及治理的措施。
4、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开发的重点和采取的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 重点与难点】
1、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1、2中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章还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是了然于胸,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来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导致98长江大洪水的原因是什么?(山湖河人)
怎样进行治理?(全流域综合开发整治)
(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治理过程也是流域开发的过程)
1、流域的自然概况:
(1)位置和范围、流量:
(2)自然环境状况:
A、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B、地形:地形起伏大,河床比降大。(比降:单位距离的落差,以‰表示。)
(3)自然资源:
A、水能资源丰富(水量及比降决定)
B、矿产资源(煤、磷、铅锌)丰富
2、流域的人文状况:
(1)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2)航运条件差,交通困难
(3)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3、治理的效果:
(1)贫穷落后——工农业发达
(2)环境优美
(3)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4)经济增长快
4、治理措施:(重点)
分析流域存在哪些是有利的因素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发展方向
不利因素——对策
措施: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
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
梯级开发——发电(1949火电与核电)——高耗能工业(有金属冶炼)
电力能源基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问题]从长远看,田纳西河流域的工业类型是否该作适当调整?(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
(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a种植业:(坡地:果树、蔬菜;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b林业:(覆盖率>85%)具有生态效益(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气候)及经济效益(解决劳动就业、稳定农业生产);c渔业;d畜牧业
(4)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发展
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开发经验:
1、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专门的开发机构,行政上不受各州政府的管理,保证了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2、因地制宜的开发:一定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一开始是基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不断促进其发展。
4、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加强对外联系。
长江与田纳西河对比: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称为黄金水道,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洪涝灾害频繁;田纳西河经济落后,航运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是美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因此后者的开发难度更大。
启示:
1、中国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2、流域开发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总结:
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