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
作者:张原锋 王平
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08
        摘要: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三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当流量逐渐增大时,床面形态逐渐由沙垄向过渡、动平整方向发展。天然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500m3/s时,床面主要表现为沙垄,床面形态的波长与波高之比平均为550;当流量大于2000m3/s时,床面形态主要为动平整。在持续冲刷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500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双尺度
沙垄,即波高为0.21.2m的小尺度沙垄叠加在波高为23m的大尺度沙垄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上。
        关键词:动平整;双尺度沙垄;床面形态;游荡型河段;黄河下游
        中图分类号:TV147TV882.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8.002
        黄河下游高村以上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水流宽浅散乱,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沙洲发育。小浪底水库修建前,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1965-1999年床沙及悬移质平均中值粒径分别为0.0940.021mm。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后,河床持续冲刷、粗化,目前花园口河段的床沙中值粒径约为0.2mm。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冲积性河流,不同学者对其床面形态特征有很多争议。VanrijnL-C.认为对于床沙粒径小于0.1mm的冲积性河流,一般不会出现沙垄,床面表现为动平整,或者表现为具有光滑床面或沙纹的大尺度沙波:VandenbergJ.H.等则提出当泥沙粒径参数D*(可由泥沙中值粒径、黏性系数及泥沙密度求
得)小于2时,床面不存在沙垄:BassJ.H.等利用床沙粒径分别为0.0950.076mm的泥沙进行了系列水槽试验,在床面演变过程中没有发现沙垄:王士强认为在同样的床沙条件下,水深几十厘米(水槽试验水深)的水中不会产生沙垄,但是在水深较大条件下会出现沙垄。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曾观测到沙垄的存在,沙垄波高一般不超过2m,波长一般为数百米,有时也超过1km。由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及观测精度较差,对黄河下游床面形态基本特征仍未有清晰且统一的认识,因此笔者所在团队于2016年利用多波束超声测深系统(MBES)在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附近进行了床面形态的系统观测,并对其床面形态特征及变化过程进行了深人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