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流水作用侵蚀的三种形式,分别出现在河流的什么时期、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什么河段以及对河流的影响。
问题: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A. 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 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 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 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2.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 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 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 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2.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问题:河流袭夺的条件
问题: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4.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四川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大约在两亿多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演变为古内陆湖,称为“巴蜀湖”。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袭夺巴蜀湖水系东侧支流,四川盆地从此由内流盆地转为了外流盆地。古长江进而向西南继续袭夺金沙江河道,使金沙江成为长江正源。据此完成5~6题。
5.古长江袭夺巴蜀湖东部水系支流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流向相同且距离近 B.支流多且侵蚀时间长
C.流速快向下侵蚀强烈 D.古巴蜀湖水位低于古长江
6.河流袭夺后长江河流特征的变化有
A.落差变小流速减缓 B.支流增多加长
C.上游流量增大含沙量增大 D.下游河道拓宽抬高
3.
(1)图中所示地貌类型是什么
(2)该地貌类型地势高低变化
(3)该地貌类型沉积物粒径大小分布
(4)影响该地貌颗粒物大小的影响因素 (5)影响冲积扇大小的因素
(6)该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4.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
5.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三角洲形成和面积变化的条件。
6.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课后巩固
(2021·潍坊二模)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构造运动剧变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河漫滩被抬升成为阶地。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图6示意我国某山区河流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据此完成1~2题。
1.任一级阶地形成时期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稳定-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地壳稳定-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C.地壳抬升-流水沉积-地壳稳定-流水侵蚀 D.地壳下降-流水沉积-地壳稳定-流水侵蚀
2.图中公路选址于T,河流阶地,主要原因是( )
A. 保护生态B.地势低平C.防御洪水D. 方便农耕
(2021·广州二模)横断山区金沙江巧家一蒙姑河段为一南北走向的宽谷,谷底宽约6 km,呈河谷盆地形态;而在该河段的上、下游,河谷束窄,呈深切峡谷形态。该河段河流沉积与湖泊沉积、冲洪积物等相互堆叠,交错分布(如图 3所示)。据此完成3~4 题。
3.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推测该河段水流速度变化是( )
A.慢—慢—快 B.快—慢—快C.慢—快—慢 D.快—快—慢
4.该河段曾演变为湖泊,其成因是( )
A. 山体滑坡,堰塞咸湖 B.地壳下陷,积水成湖
C.火山喷发,堵塞成湖 D.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冰川侵蚀,集水成湖
(2021·广东高三二模)沙洲是河流、湖泊中高水位时淹没,常水位时露出的泥沙质小岛。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河段沙洲分布。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北向东南
6.图示甲沙洲的生长点为
A.I B.II C.Ⅲ D.IV
7.图示甲、乙沙洲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主要是由于其提供了
①便利的水运 ②肥沃的土壤
③平坦的地形 ④丰富的淡水资源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021·德州二模)某高校地理小组在重庆酉阳龙潭槽谷进行地下水采样和动态监测,探究石漠化岩溶槽谷不 同坡向的水文特征。研究发现,该地区地表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乙处坡面径流中K+、Fe3+, Al3+ 浓度高于甲处,但地下径流中K+、Fe3+、AF+浓度又低于甲处。图3示意龙潭槽谷地质剖面。 据此完成6~7题。
8.与甲地相比,乙地
A. 土层厚度更小 B. 土壤肥力更高
C.流水侵蚀更快 D.坡面径流更大
9.造成甲、乙两地土壤水中微量元素浓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坡度 B.海拔C.岩层走向 D.人类活动
(2021·广东韶关一模)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壶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完成10~11题。
10.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 )
A. 河流季节变化大 B. 植被覆盖率低
C. 河流、沟谷众多 D. 地势落差较大
11.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 )
A. 持续变湿 B. 持续变干 C. 冷暖交替 D. 干湿交替
(2021·石家庄二模)图4 示意某海岸地貌纵剖面,主要有沙滩、沙堤、风成沙丘,其中风成沙丘种植大量木麻黄。受特大高潮、高潮、低潮时海水沉积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影响,甲、乙、丙三处沙粒大小不同。据此完成12~13 题。
12.甲、乙、丙三处沙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 甲>乙>丙 B. 丙>乙>甲C. 乙丙>甲D.乙>甲>丙
13.种植木麻黄的作用主要是
A. 防风固沙 B. 涵养水源C.减弱风蚀D. 美化环境
(2021·青岛一模)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的滩地,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下图示意湖南张家界索溪河谷4个观测点(P1-P4)的河流阶地剖面(T0为河漫滩,T1-T4为河流阶地).据此完成14~15题。
14.观测点沿河谷自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是
A.P1→P2→P3→P4 B.P1→P2→P4→P3C.P1→P3→P2→P4 D.P1→P3→P4→P2
15.P4观测点附近T0缺失,推测其主要是由于该河段
A.地壳下降 B.河流径流量大C.河道宽深 D.水位季节变化大
(2021·汕头毕业班质量检测)河三角洲由多个舌状小三角洲组成。黄河流出三角洲后,河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往往形成狭窄的过渡带,但在特定季节则呈现黄蓝两水界线分明。下图为我国“黄河入海口故道示意图”完成16~18题。
16.黄河流出三角洲后,河水与海水呈现蓝黄两水交汇分明现象的季节最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7.黄河河口出现多处舌状小三角洲的原因是( )
A. 海水运动变化 B. 黄河径流变化
C. 黄河多次改道 D. 泥沙来源变化
18.图中甲河道保持为河流的时间大约在( )
A. 1885年以前 B. 1885~1972年
C. 1972~1976年 D. 1972~1996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