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 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对于这种 “抄”,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央政治局支持。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听取了国
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对此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比如在(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提出,应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将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大力发展工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在(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认为应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注意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想方设法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后来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
性和指导意义。”
(二)中共八大是初步探索的高峰。
1956年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讨论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工商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方面,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问题方面,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探索的深化
1956年苏共20大召开以后,赫鲁晓夫对苏共党内的矛盾尤其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国共产党思想的震动和混乱。针对这个问题,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在社会主
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把繁纷复杂的社会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强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是实事求是,走众路线,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957-1976)
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干扰了我们党从1955年底开始的探索,尤其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又重提到阶级斗争,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之间徘徊。
1、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纠“左”做出了努力。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承认:“从1958年9月起,有一个很大的冒险主义错误,党内主要倾向还是“左”,我个人负有重要责任。对这些错误,中央可以不讲,但我个人可以讲,我一讲,我就没有思想负担了。”遗憾的是,1959年7月庐山会议这一努力被打断了。
2、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61年1月的八届九中全会预备会议上,指出:“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搞几年慢腾腾的,这对我们有利,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经过的教训和三年困难时期,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3、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发展科学技术引起了重视。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强调要学习先进技术。1964年2月,接见钱学森等科学家时说:“要搞少数人专门研究防弹道式导弹,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还明确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4、从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因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讲解了。
小结:前面我们简要回顾了“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 关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关于工农业同时并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关于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关于国防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等。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影响了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正确判断
20大召开几天(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和认识其规律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难以迅速适应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需要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影响了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正确判断
请思考:
在1956年到1976年间,国内外发生了哪些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看待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周边的国家安全形势?
中国沿海方向:台海长期武装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实施岛链封锁包围。陆地边界,越南战争存在几十年,中国为维护国家周边安全。从1955年到1975年,中国援越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提供的军用物资足够装备200多万人, 派出专家,顾问2万多人,工程和防空部队30多万人,为越南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中印边境冲突,1962年中国被迫反击印度边境挑衅,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维护中印边境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安全稳定。中苏边境冲突,新疆方向,1962年苏联煽动我国新疆边境居民67000人叛逃,东北方向1969年中国被迫与苏联进行珍宝岛战役。珍宝岛之战后苏联陈兵百万,威胁中国,中苏边境,苏军部署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团,总兵力足有100
万对中国虎视眈眈,挥刀跃马。中国对策1,三线建设,纵深防御。2,8亿人民8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3,强化实战机。4,调集精兵强将制造两弹一星,大中城市修建防空工事防止核弹袭击。5,缓和中美关系防止两面受敌(明确告诉美国,美越战争结束后,中国无意称霸亚洲,也无意填补美军撤离后的空白)。6,张爱萍组织提前进行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