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组 博弈论 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字数:9861)
关系型信贷、信贷配给与农村小额信贷
(王文举 韩 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
针对我国农村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本文借用古诺模型,对将关系型信贷技术引入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金融市场的效果作了简要分析,得出,引入关系型信贷技术能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数量;农村信用社是关系型信贷技术引入的最佳机构。但是,央行对农村信用社严格的上限管制阻碍了农村信用社采用关系型信贷技术的积极性。并进而指出放开利率上限管制是农村信用社实行关系型信贷技术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关系型信贷 小额信贷 农村金融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Cournot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the relationship lending in microcredit in rural area.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using relationship lending technique tends to provide more loans for farmers. China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re the most suitable institutions introducing this technique. But the interest floor regulation counteracts the China CRCC ‘s (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enthusiasm on using relationship lending technique.
王文举(1965 - ) ,男,吉林东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弈论与经济仿真研究。
韩蓓(1978- ),女,河北石家庄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博弈论与经济仿真研究。
一、引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各国以往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金融中介能够促进农村
经济的发展和减少贫困,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喜、李子奈,200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比近3/4、二元结构突出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资金或投资贷款,能够促进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采用,帮助农业企业及时利用投资机会,并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对农户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朱喜、李子奈,2006)。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对滞后,金融服务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段应碧,2004)。
本文尝试将关系信贷引入农村小额信贷,并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该贷款技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
二、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户家庭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以方便快捷、随用随贷、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为主。我国大多数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这种特点就更为突出。
2.1小额信贷
随着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和联合国指定2005年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全世界对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再度升温。发展中国家依靠小额信贷在发展乡村小企业、提高农民收入、减除贫困、保障生活资料供给等方面的显着成效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从孟加拉国MF I格莱闵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的经验来看,信任是贷款给穷人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抵押贷款的观念有本质区别,抵押不是获得信贷的必要条件。尤努斯认为就贷款偿还而言,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赖。
很多人寄希望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来解决我国农村的信贷配给问题,事实又如何呢?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运作模式来看,主要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主要包括:
(a) 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运作的小额信贷业务,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社科院“扶贫社”以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世界银行(WB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 ICEF)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人
口基金、澳大利亚开发署(AusA ID) 、加拿大开发署(C IDA) 、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海外NGO提供资金援助单独成立的小额信贷实施机构运作的业务。
(b) 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操作的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没有专门的扶贫功能,基本做法是将辖区的农户划分为不同等级,再根据其决定贷款额度(1000~20000元) ,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整贷整还”的政策,一般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对象,低收入农户只能获得小规模贷款,而且贷款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用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小额信贷的改良。
(c) 由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其实质属于政策性低息贷款,在理论上,并不是具有严格意义的金融属性的小额信贷。
但是,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主要依托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组织。
2.从定价水平来看,实行利率上限管制
中国政府一般规定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利率不得高于法定利率。监管当局认为,城乡信用
社竞争机制尚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出现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情况,因此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但容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以2005年为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非政府机构和政府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的实际有效利率见表1。即便以2007年12月21日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47%计算,正规金融机构的实际年利率浮动范围为6.72%~17.18%
表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实际利率水平对比(2005年) 单位:%
正规金融机构 农业银行小额贷款 | 非政府机构 | 政府机构 | |
利率水平 | 5.02~12.83 | 15~20 | 3.0 |
有人认为小额信贷工作量大,交易成本相对大额贷款高,而赚取的利润微薄,在现有利率管制政策下,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划不划算;还有人认为农户小额信贷实质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不高。NGO等小额信贷利率高于央行规定利率,但低于农村利率,而其还款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3.从经营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企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和执行行政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瞄准真正贫困的农户,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户的信贷配给问题,也不利于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合理竞争和信贷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孔荣、Calum Turvey等,2007)。
朱喜、李子奈(2007)采用Yaron (1992) 提出的双重标准——自我持续性( self sustainability) 和覆盖面(out reach) ——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简要评价的结论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比较失败。首先,从自我持续性来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截至2003 年末, 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率达到29.3%。从覆盖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正规机构对农业部门的贷款始终只占总贷款的很小比例,2003 年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只占5.3 % (见图1) 。其次,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分支机构不断缩减。1998 年起,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权限、削减和撤并营业网点与机构;最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单调,不能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受此有效供给不足的约束,大量农户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部门。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统计,近年来
农户家庭的年内借贷来源主体为私人性的民间借款,其份额一般占当年借款的70 %左右;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处于从属地位,仅占20%~30%左右。由此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情况十分突出。
2.2信贷配给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利率会自动调整信贷资金的供求,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信贷配给理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信贷市场均衡的观点,并且认为,银行行为的变化引起的信贷可获性的改变对投资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信贷配给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曾在《货币论》中提及。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Jaffee ,Russlle ,Keeton ,Stiglitz ,Weiss ,Stephen D. Williamson 等人将不完全信息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目前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
Jaffee 和Modigliani 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选择贷款利率的结果。Stiglitz 和A. Weiss(1981)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中认为,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
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有关;信贷市场上银行实际的最优利率总是小于供求相等时的均衡利率;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垄断性力量的情况下,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存在。Stephen D. Williamson (1986) 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信贷配给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要信息不对称,并且贷款人监控借款人需要成本,信贷配给现象就可能会出现。Hung - Jen Wang(2002) 更进一步地认为,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只要破产成本不为零,信贷配给就可能会产生。Robert Lensink 和Elmer Sterken(2002) 将实物期权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由于借款者可以通过选择投资时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利率会使高风险的贷款减少,银行贷款总体风险减少,银行收益会增加,此时银行会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信贷市场最终会达到供求平衡,不会存在均衡的信贷配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