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绿信贷的发展研究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
398中国商业银行绿信贷的发展研究
◎郑鹏飞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和日益重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新共识。符合绿经济发展理念的绿信贷,其在贷款审批时主要考虑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成果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的绿配置,实现可持续融资。推动绿信贷的发展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信贷;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商业银行绿信贷的发展现状
2007年7月环境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绿信贷的开始。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关于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规划。
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以绿信贷为主,积极调整信贷结构。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两高一剩”行业的绿转型,加速绿金融产品创新,为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推出《能效信贷指引》。2016年8月3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7大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构建绿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总体指导和要求。由于绿经济是决定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正积极支持绿信贷的发展。
二、中国商业银行绿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外部环境不健全
1.配套法律制度薄弱,条款可操作性不强
大部分规定都是综合性的,很少有具体性的操作流程,贷前的统一标准,贷中的有效监管,贷后的去向及监管都没有具体的指引,导致银行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相关规定难以实施,所以说责任制度是法律法规的基础。
2.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地进入银行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得
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准确的企业环境信息,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影响后续审批工作;而商业银行执行绿信贷业务情况,政府和社会也很难查证。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水平低阻碍了商业银行与各级环保部门、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不足
1.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社会责任的缺失是无法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经营绩效的双重压力之下,商业银行缺乏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2.组织体系不完善
由于很多商业银行的绿信贷的管理职责都是由其他部门兼职负责的,从而缺乏组织部门和专业技术的支撑。
商业银行在绿信贷的制度建设、产品研发创新、市场运营、专业素质等方面同样存在不足。
三、推进中国绿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绿信贷的外部环境
1.健全绿信贷的法律体系
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绿信贷业务长期良性发展的保障。为了促进和规范绿信贷的,立法部门应研究和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使银行在处理相关信贷问题可以有法可依。
2.建立绿信贷信息共享平台
商业银行同各级监管机构、司法部门的有效沟通是绿信贷发展的重要基础。环保部门将企业财务信息、环境污染、环境风险情况以及信贷风险评估共同时时发布到平台,做到相关信息及时对称,从而实现地区、行业、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
(二)完善商业银行自身建设
1.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注重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所承担的角。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其发展的长远利益:提高商业信誉和核心竞争力,降低风险成本。此外,政府也应该认可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并给予对应的奖励。
2.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培养
培养具备绿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绿信贷业务的质量与办理贷款人员的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对现有员工进行绿金融相关的培训,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促进员工的绿信贷业务能力,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组成团队,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形成一定数量具有一定时间经验的管理人才;开设相关专业或者在储备人才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相关课程,学习环保和金融的相关联之处,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作者简介:郑鹏飞(1994-),男,在读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评估)。
参考文献
[1]陈立铭,郭丽华,张伟伟.我国绿信贷政策的运行机制及实施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6(01):91-96.
[2]郑水珠,韦云云.对我国商业银行绿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16(5):35-40.
[3]纪霞.国外绿信贷发展经验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6(2):57-59,154.
[4]谢伟杰.我国绿信贷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11.
重庆银行贷款
[5]陈龙光.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信贷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2014(13):163-16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