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他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他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大学文化。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2003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向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飞天梦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他的的父亲杨德袁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先当教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则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杨利伟还有一个、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理工科成绩很好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
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喜爱体育运动, 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它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杨利伟就是在1983年从绥中县第二高中,被部队选拔培养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
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1998年1月,经过长达两年的太空人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转变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好多知识是杨利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因此掌握这些知识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坚持白天专心听课,晚上挑灯夜读,连续两年多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就
是春节也不敢轻易放过。为防止打瞌睡,他买了个大水杯,泡上浓茶,不停地喝水提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
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当自己的英语陪练。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好的学习成绩,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航天员的理论学习!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培养超人的意志品质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不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残酷的。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杨利伟的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他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就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是“优”。
转椅训练是一个重要科目,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太空飞行中可能发生的“空间运动病”。但训练的滋味十分难受,一般人上去转不了几圈就会头晕、呕吐。每次练这个科目,他都选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强度。为了配合训练,杨利伟晚上睡觉时不用枕头,还把床脚垫高以适应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提高抗“空间运动病”的能力。练到最后,这个科目他可以免试。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他们管这叫“魔鬼训练”。训练时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航天员在太空喝水
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熟练掌握飞行程序和任务要求,是航天员执行任务的看家本领。对这个科目他更是以百倍的精力和近乎苛刻的要求,强迫自己每次训练都不能出任何差错。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于是,杨利伟把能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最后做到闭上眼睛也知道哪个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颜,并能用操作杆准确无误地操作它们。经过长期训练,他对正常飞行、应急飞行,以及可能出现故障的判断和处理都烂熟于心,应对自如。正因为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使得他在后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飞行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2003年7月和9月,在航天员14选5强化训练和5选3确定首飞梯队的综合考核评定中,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5次考核,两次99分以上,三次满分。最终经过无记名投票,评委们一致推选杨利伟为首飞梯队航天员!
  2003年10月14日晚上,领导正式通知杨利伟,由他担任首飞的光荣任务。盼望已久并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时刻就要来到了。那天晚上,杨利伟踏踏实实地睡了个好觉。
                                飞向太空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朝年间万户的人类首次飞天尝试,中华民族造访太空的梦想与沧桑的历史一样悠远,今天这个梦想就要实现了。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
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从问天阁到出征的路上,杨利伟一步一步走得很从容,很坚定,每一步都充满了自信。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而杨利伟在升空前几秒钟,医学监视仪器显示,他的心率:76次/分,完全未显得紧张。事后他回忆说:“当时我没有想紧张的问题,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在执行任务时保持平静的心态,这是每个航天员的必备素质。无论干什么事情,你只要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就不会紧张。”
  进入飞船后,杨利伟按程序做着各项准备工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离火箭点火起飞的时刻越来越近了。此时,想到指挥大厅里的紧张气氛,想到肩负的重大使命,想到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自己,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和决心呢?“10、9、8、7……”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敬了个军礼!心里默念着:放心吧首长,放心吧祖国!
  在指挥大厅里,当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军礼的画面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9时整,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稳稳地拔地而起,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载着杨利伟直刺苍穹,飞向太空!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杨利伟认真观察着飞船仪器的工作情况,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