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
总体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参照)(一)生产者资质
1.主体资质
(1)风险隐患因素:
食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超过有效期仍进行生产。
(2)原因分析:
①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②资质档案管理控制不严格;
③企业自查制度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企业自查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及时对资质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资质在有效期内;
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组织生产。
2.许可范围
(1)风险隐患因素:
超出食品生产许可范围进行生产。
(2)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按照规定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超出许可范围时及时申请变更;
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进行生产。
3. 许可保持情况
(1)风险隐患因素:
主要生产设备、设备布局、工艺流程与准予食品生产许可时相比进行了变化未及时申请变更。
(2)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按照许可规定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主要生产设备、设备布局、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审批部门申请变更;
②企业负责人应提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进行生产。
(二)生产环境条件
1. 外界污染源
(1)风险隐患因素:
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距离较近的且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原因分析:
①企业卫生管理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②采取防止微生物、化学、物理污染的控制措施,将厂区、车间和污染源有效隔离。
2. 厂内污染源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卫生间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区域直接连通;
②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未进行明显标示,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与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混放,未分类贮存;
③防鼠、防蝇、防虫害控制不当,生产场所内有虫害迹象。
(2)原因分析:
①企业卫生管理及化学品管理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③虫害控制装置已失效,虫害控制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卫生管理培训;
②建立并严格落实化学品的使用及贮存管理制度,对车间内正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进行明显标示,并设专区存放,与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
③建立并严格落实虫害防控制度,定期开展虫害防控,检查虫害控制装置的有效性,并做好记录。
3.厂区、车间卫生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厂区有扬尘、积水;
②车间顶棚有霉斑、脱落,墙面、地面有破损;
③车间卫生较差,有异味,排水口不清洁,有浊气溢出。
(2)原因分析:
①企业卫生管理控制不严格;
②企业维修保养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厂区及车间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②落实维修保养制度,加强内部结构及设施管理及维护。
4.设施设备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更衣、洗手、干手、消毒等卫生设备设施配置不全或不能正常使用;
②通风、防尘、排水、照明、温控等设备设施的配置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或不能正常使用;
③废弃物存放设备设施未进行明显标示;
④生产设备设施未定期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
⑤监控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已超过有效使用日期。
(2)原因分析:
①设备设施管理控制不严格格,未定期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
②监控设备未定期检定或校准、维护;
(3)防控措施:
①根据生产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
②制定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清洁消毒、维护及保养,并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状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对生产过程造成影响;
③制定监控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计划,并按照计划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维护;
④车间内设置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或容器,并进行明显标示。
5. 清洁作业区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准清洁作业区、清洁作业区未进行有效分隔;
②进出清洁作业区的人员、原料、包装材料、废弃物、设备等未采取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③未对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压差、换气次数、温度、湿度等进行有效监测及记录。
(2)原因分析:
①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②清洁作业区管理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①人员从清洁程度低的作业区进入清洁程度高的作业区时,应经过人流净化;物料从清洁程度低的作业区进入清洁程度高的作业区时,应采取缓冲或灭菌等方式,降低污染风险;
②建立并执行清洁作业区管理制度,对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压差、换气次数、温度、湿度等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记录;
③加强生产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三)进货查验
1. 进货查验
(1)风险隐患因素:
①供货者的许可资质、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不齐全;
②进口食品原料无入境检验检疫证明,
③相关资质超出有效期、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与实际原料不符;
④未按验收标准对原辅料进行验收;无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时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⑤进货查验记录不规范或内容缺失。
(2)原因分析:
①未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未及时进行进货查验并记录。
②供应商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对供货者提供的资质或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核实。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对进厂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②严格落实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完善索票索证,严格把控食品来源;
③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确保进货查验记录及证明材料真实、完整。
2. 原辅料出入库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原辅料的入库、贮存、领用出库和退库记录不规范或内容缺失,记录未经相关人员签字;
②超过保质期的和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原辅料未及时封存并清理,与合格原辅料混放;
③在生产贮存场所存放非食用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未专库存放。
(2)原因分析:
①原辅料储存出入库管理制度未严格落实,未及时对原辅料的入库、贮存、出库和退库进行记录;
②未定期检查库存。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原辅料出入库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库存,及时封存并清理超过保质期的原辅料以及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原辅料,并进一步追溯问题原辅料是否已经使用;
②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确保原辅料出入库记录真实、完整。
(四)生产过程控制
1. 生产投料
(1)风险隐患因素:
①使用非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回收食品、超过保质期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投入生产;
②使用无标识的原料;
③使用药品生产食品,使用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以外的食品;
④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⑤新食品原料的使用种类、使用量超出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吿的范围;
⑥不按产品配方进行投料;投料无复核,无投料记录或记录不全;
⑦领用原料与实际投料不符;
⑧称量器具未定期校准或检定。
生产食品(2)原因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