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北船重工搬迁计划
黄岛北船重工搬迁计划
异地搬迁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由原青岛北海船厂主业改制成立,简称北船重工),是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造修船企业。始建于1898年,历经数次搬迁、扩建,现坐落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主要经营船舶建造、船舶修理与改装、海洋工程修造、大型钢结构件及各种非船产品、玻璃钢艇、铝合金艇及艇机艇架设计与制造、游艇建造,现在岗员工3000余人。
  2003年以来,北船重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司的领导下,根据青岛市承办2008年奥帆赛的需要以及青岛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抓住企业整体搬迁、建设新厂的发展机遇,努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在一片礁石滩涂上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船厂,不仅提前完成了企业的整体搬迁,而且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建造5千吨级以下的船舶,到批量建造18万吨级船舶;从坞修3万吨级以下船舶,到坞修、改装30万吨级船舶;“齐鲁第一船——1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亚洲第一驳——3万吨导管架下水驳”、国内最大的座底式钻井平台、代表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58英尺铝合金豪华游艇和世界首创一机水陆两驱动全路况两用越野车先后从这里建造出厂;玻璃钢救生艇和艇
机艇架生产研发在国内遥遥领先,为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产品覆盖亚、欧、美。作为山东省船舶工业先进企业、青岛市船舶产业集的龙头企业,北船重工已从一个以修为主的船厂开始向造修并举的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大型造修船基地迈进……
  探寻北船重工从市南区燕儿岛搬迁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崛起发展的历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早启动早受益
  北船重工抓住申奥搬迁建设新厂的大好机遇,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思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实现了大发展的目标。
  作为青岛船舶工业的“龙头”和国内专业修船企业,北船重工以修船而闻名国内外,曾创下国内修船多项记录,修船产值、创汇夺过国内同行业第一名。但青岛造船业一直处于一种“短腿”状态,只能建造中小型船舶,对建造大型船舶只能望而生叹。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造船“重心西移”和船舶市场的迅猛发展,大型船舶成为主流,北船重工原址受规模和条件所限,已不适应现代的市场竞争。要顺应世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寻求一个新的发展地,而这也正是青岛船舶工业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早在90年代初,北船重工就开始选择新址的工作。1992年5月,初步确定了坐落在胶州湾口南侧的海西湾,随后绘制出海西湾倒观嘴第一张规划设计草图。1994年起草了青岛船舶工业规划,同年,青岛市经委在《“九五”计划纲要》附件中提出,以北海船厂为龙头,在稳定现址的基础上,选择倒观嘴,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青岛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进入1998年,青岛船舶工业的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高度重视。3月25日,青岛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把船舶工业作为增强青岛经济发展后劲的支柱产业。4月6日,青岛市政府与中船总公司就建立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达成共识。6月23日至25日,由中船总公司主持,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11月底,土石方及东围堰工程在海西湾正式开工。
  2001年7月13日晚,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青岛将承办2008年水上运动项目,而水上运动中心的地址就定在北海船厂原址,这意味着船厂搬迁的时间将大大提前。对此,北船重工看到的不只是困难,更多的是机遇!他们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青岛市政府沟通,共同筹划,最终确定了“成功举办奥帆赛,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双赢目标。因此,海西湾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被规划为造修船基地,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
  截至2009年底,一个陆域面积330余公顷、码头岸线长度5公里,规划设计年造船能力近期204万载重吨、远期扩大到468万载重吨,修船212艘,建造海洋石油开采平台4座,救生艇500艘的国内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已全面建成。
  由此可见,北船重工的搬迁,已成为青岛船舶工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青岛没有将这次搬迁仅仅看作简单的位移,而是将其看作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并由此发端,确立了青岛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基调。
  启示二: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员工,依靠员工
  北船重工在实施整体搬迁和海西湾新址快速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员工,同时以创新发展的理念经营企业,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与青岛市区虽是一湾之隔,但这一“隔”,带来了交通、生活等各方面的诸多不便。异地搬迁,对到新址工作的全体员工来说,需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区域和功能配套齐全的繁华市区,在一个全新的、艰苦的环境里长期留驻。搬迁意味着撇家舍业,将照顾老人和抚养孩子责任统统推给爱人。“动一牵十”,一个员工牵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牵扯到几代人。
  为了让全体员工甘于奉献、立志于建设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这片热土,北船重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行宣传,并组织员工通过回顾企业若干年来受发展空间制约的历史,让大家从中看到不搬迁就等于“坐以待毙”,实施积极的搬迁战略可充分利用海西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有望建设世界一流的造修船基地。老职工们说:“借奥运的东风争取政策搬迁,这是企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通过搬迁,搬出一个崭新的、生产要素扩大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企业!”年轻职工更是跃跃欲试,力争在新厂建设和新的发展中一显身手。
  搬迁方案确定后,企业把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放在了首位。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制定并提供了多种安置方案,充分尊重员工本人的意愿和选择,在全体员工中进行劳动合同的重新确认。除少数确有困难和年龄较大的员工外,绝大部分员工毅然选择了到开发区新厂工作。
  2003年11月初,北船重工最大的标志性设备——10万吨级浮船坞移至海西湾新址安装就位,拉开了搬迁序幕。2004年6月30日,老厂的最后一座建筑——造船分厂船体车间被拆除,标志着企业整体搬迁任务提前完成。搬迁前后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而且还实现了生产经营顺利过渡的目标。
  北船重工搬迁任务的提前完成,不仅为奥运场馆的早日开工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今后的大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更为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提供了良机。
  启示三:协作共赢,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和北船重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是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互惠共赢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