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大众商务
2020年3月,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只是代表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以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扶贫工作执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2020年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一、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现状概述
河南省的贫困户脱贫后,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并且做“两不愁,三保障”。2020年3月3日,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公示,最后14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至此,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农
异地搬迁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极大改善。
另外,为了杜绝脱贫户返贫,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仍将持续。
二、河南省“精准扶贫”执行困境
河南省各地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其中不乏值得推广的有效政策,但仍存在一些好政策难推广或者落地时“水土不服”。通过对20个贫困村的调查走访发现,导致扶贫政策执行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户的识别和认定标准难敌乡土人情的关系网
农村是一张熟人社会网,农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因此,在贫困户认定过程中,虽然是按照政策规定采用民主评议,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亲疏远近和裙带关系的影响。而政府制定的精准识别标准化程序在具体推行过程中被简单化的乡土人情和关系网络所替代,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很难认定出真正的贫困户。
(二)贫困人口异地搬迁和稳定就业安置落实难
河南省需要异地搬迁扶贫的贫困户多位于深度贫困区,如三山一滩,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一方水土无法养育一方人。而异地搬迁需要搬迁户一次性支付较高,一部分家庭因资金困难不得不放弃搬迁,尤其是年龄偏大、能力偏低、积蓄不多的特困众,搬迁能力更是不足。
大部分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企业少,发展水平低,就业难度大,就业不稳定,一旦不能就业或再次失业,又因无土地资源,可能会陷入更加贫困的处境,成为新的城镇贫困人。因此,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部分地区异地搬迁工作只看到短期实效,但从长远来看可能蕴藏更多的问题和危机。
(三)部分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不足,扶贫态度消极懈怠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基层扶贫干部有叫苦、畏难、厌战情绪乃至逃离行为。对深度贫困县嵩县调查时发现,2018年招聘了85名扶贫信息员,截至2019年年底,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辞职,不少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也时常换人。由于帮扶责任人数量有限,很难实施有力的帮扶措施。为贯彻上级部门要求,经常需要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任务,往往存在层层加码,层层提前的情况,面对相对较急的工作,落实时间较少。
(四)粗放式扶贫助长贫困户惰性,难以激发内生动力
粗放式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定期给钱给物”,这种扶贫方式造成了很多贫困户等着国家给钱、给物资。当大量扶贫资源输入导致扶贫对象“等靠要”情绪变浓时,扶贫政策就会走向反面,部分贫困户一旦没有生活来源就去政府,不仅起不到帮扶效果,反而弱化了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加上政策和资源配置上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如优亲厚友等,基层众对干部不够信任,众对脱贫的信心不足,脱贫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五)“扶富不扶贫”与政策的矛盾突出
在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扶富不扶贫”的异常现象,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却有其合理之处。这里的“富”指的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由于他们脱贫积极性高,脱贫能力较强,扶贫资金和项目会发挥更好的脱贫效果,这不仅可以帮助此部分农户脱贫致富,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较好的示范效应,展现扶贫政策的正确性,激励和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帮助其他贫困户牢固信心、坚定信念。
这种做法虽然有效可行,但依据现有帮扶政策却很难实
作者简介:訾豪杰(1981—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农业经济。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执行困境及突破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2400410089);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农村电
商背景下‘农产品+新媒体’营销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 —2020—2795)。
摘 要:截至2020年3月,河南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但脱贫攻坚由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是稳定住、巩固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将从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层面着手,通过对河南省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调研,了解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基层干部不作为、乡土人情关系网、政策过于死板等影响因素,提出突破困境的具体对策。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执行困境
河南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执行困境及突破对策研究
訾豪杰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大众商务
现,甚至还会引发贫困户内心的不满,使贫困户质疑政策的公平性。
(六)因病因残致贫比重高,转化帮扶难度大、成本高
2019年,按户占比排列依次为:因病、致贫53.7万人,占比51.51%;因残致贫28.6万人,占比27.42%。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比重由2017年的72.4%上升到78.93%。一方面,这两个
贫困体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又缺乏劳动致富能力,大部分帮扶措施难以在这些体中发挥实效。虽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全面覆盖,降低了医疗费用造成的压力,但依然有一部分病患家庭需要承担,尤其是一些长期病患,更是承受了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该体也将成为今后两年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三、针对上述困境的突破对策
(一)将大数据融入贫困户识别认定与监督全过程
为了保证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避免乡土人情的人际关系干扰,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库,掌握村民日常消费情况,建立贫困线自动预警机制,实时推送异常信息,确保贫困户认定的准确性,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扶贫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基础,打破公安、卫计、教育、人社、住建、民政、水利、国土、工商等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阻断,再结合银联、、QQ、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平台获取更多数据信息,为精准扶贫提供大数据参考,要把贫困户的所有资料进行整合,对已被认定的贫困户进行动态监控,精准识别非贫困户和退出贫困户。
(二)异地搬迁以人为本,制定多种搬迁制度
易地搬迁要广泛征求众意见,了解众需要和困难,确保在异地搬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最大
限度地解决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利用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抖音、户外广告牌等多种形式进行易地搬迁政策宣传和搬迁动员,对搬迁原则、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以及项目建设要求等进行公示,广泛接受众监督。
制定多种异地搬迁方案供众选择,多引导、不强制,从方案制定到落实让众充分参与,提高众的主人翁意识。以众满意为目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安置人员的生存技能,与职业院校和社会短期培训机构相结合,增强培训精准性,提高搬迁人口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同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搬迁农户各类权属流转。
(三)严格扶贫干部选拔,提升扶贫干部工作热情
谨慎选择扶贫干部,选举具有责任心、能吃苦、肯为百姓谋福利的作为扶贫负责人。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扶贫干部的工作进行360度绩效考核,对扶贫工作效果好、众满意度高的工作人员提供晋升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扶贫工作中要转变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精简填表报数,科学督查考核。组织上要对一线扶贫干部给予更多人文关怀,降低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强度,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确保扶贫干部能够以积极地心态全身心
投入扶贫工作。
(四)在制度设计层面破除“一刀切”政策
建立多维度贫困识别标准,提高政策标准的灵活性、全局性和差异性,赋予基层扶贫干部一定的自由权限,克服政策上的“一刀切”现象,让扶贫干部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同时,进一步提升扶贫制度体系的兼容性,保证精准扶贫政策标准与乡村社会相契合,在不违背原则、不背离扶贫报表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灵活执行,由此提升政策目标的执行能力及重构乡村治理权威。
(五)激发众脱贫内生动力
要切实破解“等、靠、要”思想,首先要化解干部众关系不融洽的问题,政府要切实行动,树立脱贫榜样,给贫困户建立脱贫信心,才能达到“组织众、教育众、发动众”的目的,增强众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宣传身边主动脱贫的成功案例以及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让其看到脱贫希望;通过讲解国家扶贫政策中“不养懒人”的理念,从根源上断其消极等待帮扶的念头;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脱贫项目竞赛等方式,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排名,如电商扶贫项目,每半年对农户进行一次销售额、利润额排名公示,以此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和工作热情。
(六)倡导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救助,创新贫困救助机制
由于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进行兜底式帮扶,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今后要创新扶贫帮扶机制,发动更多社会主体参的扶贫救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救助体系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广泛、有效地动员社会各方的整体参与,整合社会贫困救助资源,形成贫困救助发展合力。
比如,政府与企业结合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在农村引进民营性质养老助残福利结构等,减轻政府负担,实现多方共赢。
四、结语
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的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是针对河南省原有的扶贫方式进行更加精确的做法。
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了2020年扶贫目标,今后扶贫工作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进一步减少贫困,为今后乡村振兴搭桥铺路。
参考文献:
[1]牟秋菊.“后2020”关于缓解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20(02):67-68.
[2]傅萍婷,解书慧,王可.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项城市梨西村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9(07):134-137.
[3]刘昕.河南省农村精准扶贫现状、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2020(04):52.
[4]李思雅,董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基于河南省息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7):129-130.
2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