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Vol.39 No.1
Feb. 2018
大连大学学报
异地搬迁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1期2018年02月
传统村落保留着古朴的建筑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见证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蕴含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并得到迅速的提升,已经引起了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视。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潮兴起,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逐渐提上政府工作日程[1]。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环境下,表现诸多矛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开发等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
鉴于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对它们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断有成果问世,根据现有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异地搬迁和旅游开发三种模式。
博物馆式和街区院落式是就地保护模式的两个觉类型。异地搬迁模式主要是针对历史遗存较
为分散的村落而采用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的保护理念、方式和做法等在学术界争议较大。旅游开发模式侧重于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在开发中保护。
(一)就地保护模式
博物馆式:“保存”是博物馆式保护的核心工作,主要是将传统村落建设为博物馆,由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出资,成立新的组织体来维持传统村落的运转和发展[2],强调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收藏保护。为了挽救濒危文化、深挖文化价值而实施的传统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该模式不仅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包括对乡土文化、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乡村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①。但这些文化符号大多散落在民间,必须通过收集、整理,对它们进行集中保护,秉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挖掘传统村落的发展潜力。二是活化保护。收藏保护形式主要是对传统村落中民居、器物等的保护,而活化保护在保护民居、器物的基础上,更以保护“民居传统”为重要内容,通过挖掘和保存传统民居的功能,使这种“传统生活”继续存在于现实中,进而使得传统民居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胡延福,师伟伟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主要有三种:就地保护、异地搬迁和发展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意识淡薄、商业化过度开发、“老龄化、空巢化”等是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提升营造策略、培养自觉保护意识、坚持文化自觉才能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从精神上重新催发对根的敬意。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8)01-0107-05
收稿日期:2017-10-10
基金项目:2016年福建省级扶贫重点县科技人员专项计划(K1516055A)
作者简介:胡延福(1983-),男,哲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及农村文化研究;师伟伟(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研究。
①参见1986年4月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1986年12月,国务院以《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的通知》形式作了批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