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8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情感。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情感。
2.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如何折玫瑰花
师生接龙,共读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何高考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这些诗歌名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都描写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
*补充
教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燕山:据《后汉书》记在,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正音:王之涣、岑参、李颀、王昌龄:边塞诗代表诗人
万仞:古代计量单位。万仞就是有1万仞那么高(长、深)。形容很高很长很深。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个映照了中华诗词史1283年的边塞风光,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韵美: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下发的学案上用“/”标注出每个句子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学生朗读
(诗歌朗诵,首先就是要字正腔圆,其次还要能够读出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
3.全班齐读
4.结合学案中的注解,通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和所感)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读诗歌,学会读诗题、作者、关键词语、注释、写作背景等等等等)
5.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诗人在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风光,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地走进诗歌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知诗意美:
1.说一说。请用第一人称“我”阐述这首诗的内容。(接龙)
(1)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2)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补充
律诗:四联,每一联上下两句队长工整。
(3)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月份英语12个月
2.想一想。在诗中你是否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大家帮你来解决?(小组合作)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为什么是“单车”呢?
因此,在这句诗中,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诵读?
表现出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这又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比喻。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慷慨、愤懑与抑郁。)
(3)诗贵含蓄,请注意诗中的省略,让我们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审美空白!
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写将官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之急,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中,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的赞叹和敬仰。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画面美: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大漠、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2.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
(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3.《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
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我来改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是否可以这么改?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小组合作探究)。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不出两个字来。
给“孤烟”加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并不是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更“圆”。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叶圣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千古壮观——王国维蛋包饭
4.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投影同学们的画作并交流巩固该联诗的精美之处)
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这句诗反复诵读)
5.总结:《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6.学以致用,巩固背诵
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查无此婚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首以上能够表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背诵。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