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特名吃集锦
德州特名吃集锦
       
德州扒鸡、又一村包子、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夏津布袋鸡宋楼火烧、夏津银丝面、珍珠琪、羊肠汤锅、武城旋饼蹶腚豆腐平原乳鸽、临邑田口羊肉、寇家豆腐皮等都是德州的饮食特产,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德州扒鸡
古城德州,九达天衢京杭大运河贯通州城南北。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睐,凡品尝者无不拍手称绝,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 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
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做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
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据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四记载:寒禄堂御题记事:在城内吕家街清康熙四十一年南巡驻跸山姜书屋,田侍郎雯谨以香鸡菜薯侍驾,食之大悦,索阅其著念其居官清廉无过御笔书此笔姿遒洵为珍品现悬田氏宗祠。说的是三百年前,京杭大运河,载来了龙船,接来了康熙大帝,在河西岸建造的行宫,准备第四次迎接皇帝的驻跸,可是这一次执意不住行宫,却要到城内吕家街他启蒙老师田雯家去住。帝这次南巡途中,是奉母命专程登门看望老师的,所以,来到德州下了龙船,直接住进了田氏书房《山姜书屋》。(田雯(1635—1704)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齐,德州市人,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考中进士。)来到田家,田雯虽早已得知皇帝要来,但还是有些局促,在惊喜之余,问安之后,准备以家宴为皇帝接风洗尘,心想拿什么招待皇帝呢?田一生清寒,只爱读书,家中既无山珍海味,也无名厨伺候,他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名产——德州扒鸡。于是派专人上街买来了刚出锅的热扒鸡,端上餐桌,康熙见一又鲜又香卧凤在盘,自然有几分高兴,等吃到嘴里一嚼,那真是香满口,味满屋,增加了食欲,在老师家不妨随意吃起来,边问边吃边吟:真乃神州一奇也。龙颜大悦,又命侍侯文房四宝,乘兴御笔亲书匾额《寒绿堂》赐予田雯。三百年后,在吕家街就有了寒绿胡同。居京的爱新觉罗家族,宣统皇帝之弟溥杰先
生为德州扒鸡题词神州一奇”(现存于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扒鸡文博管内)。
二、德州羊肠子
在山东德州,居住着很多满族人。相传,当时德州城北住着一满族大户,主人叫吴三麻子,他们家喜欢享用一种美食,叫羊肠子。辛亥革命后,吴三麻子家道中落,成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每天担起挑担去街头卖羊肠子。羊肠子是一种肉汤类美味,由羊肠子加热汤互配而成。把羊血、淀粉、香料等搅匀,然后装进羊肠子里系紧,放到用羊骨髓、羊骨头等熬成的浓汤里煮熟,捞出后锯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排在碗里,再撒些胡椒粉、辣椒油、香菜、盐、味精等作料,最后从锅里舀一勺热汤浇在上面。这样,泛着油花儿、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羊肠子便做成了。
羊肠子和很多羊肉类美食一样,受青睐的程度是受时令限制的。夏季,天气炎热,羊肠子的膻味较重,食客很少问津,所以在街头也很难到摊主。而每到冬天,大街小巷便会涌出很多小推车,羊肠子的香味从这些手推车的热锅里飘散出来,让人忍不住就垂涎。
三、又一村蒸包
又一村蒸包起源于一八九零年,当时叫有益村,是由德州一顾姓人氏开办的包子铺。有益村的包子洁白优雅,齿留馨香,名闻遐迩。断顾氏之后,姜玉山、王凤祥、任万祥、李井书等人对包子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并在一九三一年后多次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铺拜师学艺,掌握正宗狗不理的制作方法,宾客盈门,名声大振。原清代县令唐叶风取古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谐有益村之音挂上了天津狗不理分嗣又一村包子铺的牌匾。又一村包子铺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改进发扬,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曾有诗称赞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控汤,道出了吃包人大饱口福的情景。一九五四年,我国梨园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到德州演出期间,每餐必用又一村
包子。行前,挥毫泼墨,以书画相赠。此后,各界知名人士来德州多次到又一村又品尝包子为快事。几度春秋,几度耕耘。现在的又一村包子挖掘和继承了传统做法,用半发面、肉陷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曾荣获一九九零年山东省饮食业优质产品称号。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新的工艺,他们精心推出了灌汤包、牛羊肉包、什锦包、三鲜包、素包等品种,食者莫不赞叹,百年的工艺,百年的锤炼,又一村包子已跻身于德州名吃之前列,声名远播,在饮食业中独树一帜。20045月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制作的又一村蒸包被山东省贸易办公室、山东名小吃认定组委会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四、长官包子
上海小吃店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名于清道光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据百步而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相待。人们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要强。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来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晓。
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
五、大柳面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是鲁北冀南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大柳面作为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它缘于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最初由大柳镇张家面铺首创,薪火相传到第五代,张连贵不断改进擀面技术,完善制卤工艺,招徒扩店,苦心经营。          现大柳面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来宁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