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长个人事迹材料3篇
村民小组长个人事迹材料3篇
村民小组长个人事迹材料第1篇
,男,现年38岁,是县第九届政协委员,现任县镇众村村委村村民小组长、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产业致富的带头人,他怀着这种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众着想,为村民办事,尽心尽职,不负众望,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治先进试点村、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创建先进单位。
村现有农户51户235人,耕地面积396亩,林地600亩。近年来,在的带领下,村民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投资投劳,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利用本村有限的山地资源及大量租用邻村山地,积极发展杨梅产业,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经营,全村共发展杨梅种植户38户,种植杨梅1000多亩,实现年产值160多万元,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村成为全县闻名的生态小康新农村示范村。
带领村民培育主导产业。立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个一”特产业,他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将杨梅生产作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产业发展初期,他多次聘请县林业局、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开展杨梅种植技术培训,转变村民不愿、不敢、不会种植杨梅的思想观念,引导众由传统单一种植粮食向种植杨梅转变。由村小组干部、党员带
头,抓示范树典型,带动农户发展杨梅种植。同时,在县委、县政府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加强了杨梅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村民提升产业效益。在抓杨梅产业发展中,他始终高度重视品牌打造,大力推进标准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杨梅种植有一定规模后,他带领村民注册成立了县杨梅专业合作社,共吸纳会员38户,不仅为农户种植品种、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指导服务,还成为了产品的营销平台。他积极引导农户推广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联合县林业局玉笥杨梅生产基地注册了“玉笥”牌杨梅商标,并取得了国家绿食品标志,提升了“玉笥”杨梅的市场竞争力,将杨梅产业由产品经营转向了品牌经营。
建设新农村发展生态游。村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地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化一处理”等工程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造就了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他带领大家,充分利用村的地理位置优势,配合县委、县政府在玉笥杨梅基地成功举办了两届“杨梅节”,积极开发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农村旅游产业,提升了“玉笥”杨梅和村的知名度。
下一步,他将带领众进一步学习其他村庄发展经验,在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在推进农村生态旅游上下功夫,建设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村民小组长个人事迹材料第2篇
1967年10月出生,自2022年担任村民小组长以来,坚持落实镇党委、村委会的各项工作任务,认认真真配合村两委,为众始终默默奉献,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几年来如一日,为改善村容村貌不遗余力、殚尽竭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22年龙潭是镇里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试范村,任务重,时间紧。村两委召开相关村民组长开会,讨论美丽和谐新农村推进和拆迁工作,会议上汪松林主动表态,表示会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主动承担起了大坑组侧所与破旧房屋拆迁户的劝说工作。会后,他按照会上承诺,为了更好的给拆迁户做工作,他认真学习了建设新农村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之后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刚开始,一些众不了解这项工作,不愿意拆迁,他就不厌其烦,一遍遍到该户众家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该户众,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村两委交给他的任务,也兑现了自己在整村推进会上的承诺。
汪松林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村民组长,众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大坑组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村委会的各项工作能够积极参与支持,特别是综治和计划生育工作,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上级政府
的号召,积极配合村级组织,完成上级各项任务。汪松林同志在小组长这个岗位上7余年,却干得有滋有味,毫无怨言,默默无闻,认认真真配合村两委为众服务。
村民小组长是村干部的得力助手,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对组里的情况了如
指掌。汪松林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有空就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村里那边卫生状况差了,谁家生活发生困难了等等,只要他知道了,就会马上向村和有关部门反映,事情一般都会得到妥善解决。
在平时汪松林能积极配合好村委会的各项工作,经常到村委会反映众的好意见和建议,同时能把党的好政策事到众心中。汪松林同志工作起来认真劲儿在村里是有口皆碑的,只要一接到村里交给他的任务,他就会在第一时间很好地完成。在收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款的工作中他利用一早一晚乡亲们都在家的时候上门进行宣传,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先把这次农村医疗保险的变动情况吃透,特别是优惠措施,上门宣传时,不是单单照本宣科和索然无味的劝说,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为对方算一笔账,并耐心地解释合作医疗的意义,让乡亲们觉得合作医疗是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有利的事情,最后,村民们都是心甘情愿地交了钱。
汪松林工作不仅认真细致,还十分讲原则,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我村的村庄整治长效管理和提升村项目上,他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积极在村民中宣传搞好环境卫生工作,上门一家一户发放宣传资料。主动带头清扫道路,搞好组里的卫生。在集中清理行动中,遇到钉子户时,汪松林总是一丝不
苟的做思想工作,从搞好卫生对个人的好处和对国家利益的贡献,说得他们心服口服。
汪松林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在他身上的一点一滴无不折射着高尚的品格。
村民小组长个人事迹材料第3篇
一、抓产业,争当致富“领头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他敏锐地感到,传统的种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打破常规,理清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准具有比较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特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民发家致富。XX年,他捕捉到退耕还林所带来的市场契机,果断地引导村民投身阔叶林苗木繁育中去,为村里带来每年30多万元的收入;村里黄栀子产业红红火火,可山地面积的有限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充分征求众的意见后,出面向村委会承包别村闲置的山地370亩,然后按
股份制发包到村里个人,村里统一种植,分户经营、统一安排销售、黄栀子效益逐年攀升,每年有几十万元的进账。如今,该村已形成黄栀子面积600亩、苗木繁育300亩的规模,每年的收入达七八十万元,成为村里的两大支持产业。XX 年,他意识到药材、苗木发展空间有限,将发展的思路转到以工业
促进村级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轨道上来,引进了“德隆”服装分厂,目前已正式投产经营,解决了村里20多个剩余劳动力,不出远门月工资收入就有七、八百元。
二、抓基础,夯实发展平台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牲畜乱放,房屋乱建,是过去梁坊桥村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不堪入目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引导、动员全村众,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如今走进梁坊桥村,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新建农舍座落有致,水泥小径曲折幽深,房前果树交相掩映,清辙小溪绕村而流。而真正有特的,还是在于梁坊桥村实现的“五通一新”:“五通”即:一是水泥路家家通。修建了XX多米长的水泥路面,改变了“行路难”的状况;二是自来水家家通。过去,地下水是梁坊桥村的主要饮用水源,但近年日渐干旱,水井干枯,鉴于此种情况,他发动村民们集资8万余元,从离村五华里远的一个天然山泉池取用饮用水,使家家都喝上了洁净甘甜的山泉水;三是手机、电话家家通。据统计,目前该村有固定电话28部,手机65部。如今,村民就是去田间地头都带着手机,再也不用担心信息闭塞而错失商机了;四是有线电视家家通。与县有线电视台联#,在增收了二十多套电视节目的同时,又能及时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真实新闻;五是沼气池家家通。形成了农民生活--沼气发酵--生态农业的模式。“一新”即95%以上的农户家都建了新房。
三、抓协会,形成文明新风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村民广泛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他亲任协会理事长,协会成员德高望重,以身作则,熟悉情况,和风细雨,村里每遇大事、要事、难事,都由协会出面协调解决。XX年适逢大旱,村里的排灌站年久失修,而村里无力维修。他得知情况后,连夜召开协会会议,动员村民捐款,他和协会其他成员带头捐款500元,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在
2小时之内,村民就捐款11000多元,两天之内就修好了电排,使大旱之年用水无忧。村民洪朝兵因患脑瘤,花去家里所有积蓄,死时连安葬的钱也没有,他连忙发动村民捐款XX余元,解了孤儿寡母的燃眉之急,也让死者入土为安。志愿者协会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便民、利民、助民、育民、富民、安民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基本实现“民困我帮、民帮我办,民求我应”的目标,谁家有困难了,志愿者协会记在心上,邻里之间有了小摩擦,志愿者协会前来调解。村民对村干部有什么看法或意见,对村里的发展有好的建议,都会志愿者协会成员聊聊,通过志愿者协会参与村里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