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30日在通化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张安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市在“十五”的坚实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众,抓发展、抓重点、抓落实,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高于全省增幅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29.2亿元,增长21.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44.6%,高于全省增幅26.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3.4亿元,增长74.2%,超过“十五”前四年的累计投资,高于全省增幅19.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2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4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增长11.2%。
过去的一年,我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百佳投资城市,被冠名中国通化葡萄酒城,通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活动。有针对性地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外350多户企业进行了洽谈对接,30多个层次较高的经贸考察团相继来访。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900项,到位资金1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50万美元。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360项。同宁波华翔、北京中旺、苏宁集团、长春欧亚等20余户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全市在建项目数量比上年增长1倍,新建项目增长1.2倍,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3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项。工业投资增量占全部投资增量的41.2%。通钢热轧、冷轧项目和500千伏输变电等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推进通化经济开发区建设,明确了发展规划及功能定位,完成了区划调整和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实现“五通一平”,配套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2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落地开工。作为新的发展平台,通化经济开发区集聚工业项目的作用日益显现。
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狠抓工业提速增效和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实现增加值114.6亿元,增长30.8%,高于全省增幅12.3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二;实现利润16.6亿元,
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4户,新增64户。工业用电量34.2亿千瓦时,是历年来的最高值。高
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4户,居全省各市(州)第二位。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果酒及果蔬饮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化山葡萄酒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修正、万通两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新创省级名牌产品20个。工业产销率达到96%,外贸出口增长96.4%。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31.8%,机械制造、能源、新型建材三个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29.4%。制定实施了围钢产业发展规划,开工围钢项目61项。接待海内外游客19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12.8亿元,分别增长25%、28%。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2%,10户企业、27种产品通过国家“双软认定”。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帮扶责任制,4个镇、14个村列入省级试点,71个村列入市级试点。实施“清洁文明工程”,村镇环境有新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建农村水泥路534公里。全面完成了水利设施的年度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159.2万吨。认真抓好“粮变肉”工程,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163个,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累计82种农产品通过国家绿标识认证。转移农村劳动力17.2万人。植树造林成效明显,实现了连续5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农产品加工总量超过100万吨,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3户。与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50亿元金融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化县、梅河口市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四)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力度。市区绕越线暨单塔斜拉桥工程、梅河口市绕越线工程建成通车。通沈高速公路通化段全线开工。通丹、通长高速公路和通化机场项目列入国家规划,通丹铁路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拆迁面积85.2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23.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面积47万平方米,7166户居民喜迁新居。我市被评为全省棚户区改造优秀城市,省政府在通化召开了回迁安置现场会。滨江西路、光明立交桥改造、江南新区路网、垃圾处理场等年初确定的城建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形象和环境设施进一步改善。精心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市区新增绿地3.1万平方米,滨江两岸亮化初见成效。加快供水供气供热改造,解决了市区周边及高层4.4万人的吃水问题和4000户居民的用气问题,新增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启动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工作,加强了市容市貌的整治和管理。污染治理、矿业整顿以及哈泥河湿地和饮用水源的保护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市区大气环境质
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
(五)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解决了35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遗留问题,对58户非工业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重组。推动改制企业发展,促进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2%、纳税额增长19.6%。与深交所签订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协议,紫鑫药业通过了国家证监会的上市审核。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加大了市本级收储土地的力度。城市信用社改制工作基本完
成。调整和理顺了市对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明确了收支两条线及给予政策的程序。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六)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启动了建设创新型通化的各项工作。列入国家和省科技发展专项27项。调整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改造农村危旧校舍5.5万平方米。186所学校实现宽带联通。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人才工作重点项目。繁荣文艺创作,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丰富多彩。自安山城等3处遗址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广泛开展众体育活动,竞技体育获省级以上金牌104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惠及农民69万人。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5%、97.6%。计划生育“双管双助”经验在全国全军推广。农业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市青少年宫、广电中心、中心医院外科楼等工程基本建成,师院分院、职教中心、市医院门诊楼、卫校易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实现新发展。“五边”建设试点、“双拥”、“双支”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问题。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其中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6149个,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对灵活就业人员实行了社保补贴政策。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补差标准。养老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万人和19.8万人,医疗、工
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7万人。有18.2万人得到社会救助。扶贫助学3.2万人,其中享受“两免一补”的农村学生2.9万人。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区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新建、改造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和敬老院57所。实施3年的联乡包村万户脱贫工程如期完成,188个贫困村和1万户贫困户
基本脱贫。强化食品药品和市场秩序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积极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41件、政协提案206件。“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展开。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社区建设得到加强。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并落实了行政审批全程代办制、限时制和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设立了重点监测单位,查处涉软案件90件。严明工作纪律,规范了机关办事程序。各级公务员的精神状态和服务意识有新的转变,求发展、谋发展的热情高、干劲足、势头好。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度增长,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广大干部众,向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通国省属单位和驻通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通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规模偏小,产业竞争力较弱;对外开放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还较滞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众的生产生活方面还有许多难点问题没有解决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软环境建设还有差距,政府机关的服务和业务水平有待改进,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主要任务
市第五次党代会绘就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建设富强和谐通化的目标要求。我们要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集中精力抓发展、抓重点、抓落实,为建设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通化、众生活更加富裕的通化、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通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通化努力工作。
2007年,市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心任务,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改革开
放和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开创建设富强和谐通化的新局面。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万元GDP能耗下降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以内。
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必须从通化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市之路、投资拉动之路、开放带动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进,为实现“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三个翻番奠定坚实基础。
(一)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大招商开放工作力度。举全市之力,进一步聚焦项目建设,推动投资、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突出抓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必保完成29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145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5项,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4项。新增130万吨热轧、2680立方米高炉项目建成投产,100万吨冷轧项目实现部分产出。加快40万吨硅钢、200兆瓦热电联产、500千伏输变电等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全力推进开放通道建设,积极打造通化外围“2小时经济圈”。通沈高速公路完成路基、桥涵工程和70%的路面底基层,启动建设通丹、通长、梅沈高速公
路和通丹铁路,进京列车争取夕发朝至。继续做好通集高速公路和通化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有效利用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金融贷款,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严把项目审核关,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和外商投资需求,包装重点项目,组建招商小分队,灵活开展招商,着力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知名企业集团特别是500强企业。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集安“四区一桥”口岸工程建设,引进和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出口大户,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年引进资金2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00万美元,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455项,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完善重大项目和招商开放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领导包保制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围绕建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