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绿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绿金融理论建设
1.明确绿金融基本内涵发展绿金融,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借鉴外部性相关理论,探索设计金融支持绿发展的长效机制。绿金融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对传统金融功能的深化,但并未脱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旨在促进资金资本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向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以提升环境质量和规避环境风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金融通常采取结构性策略(如抑制高碳活动、支持低碳项目)引导市场预期,强化市场激励和约束,进而降低负外部性和实现环境效益内部化。
2.确立绿金融发展框架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绿金融的价值导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绿金融发挥作用的关键切入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促进绿和包容性经济的发展是绿金融的核心目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共同构成绿金融的基础功能。绿金融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对金融体系适应性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绿金融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
致性。
3.探索绿金融实践路径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定两者的行为边界。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促进绿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力量,政府通过“建章立制”为供求、价格和竞争市场机制的发挥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二是强化法治约束和制度性安排。加强绿金融专门立法和政策协同,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权益(如排污权、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制定绿金融发展质量评估体系,强化绿金融窗口指导和监管创新。三是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绿金融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加快绿金融基础设施、交易市场和规则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金融机构绿转型,提升应用金融科技管理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开发适合绿技术创新和覆盖投融资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绿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四是深化拓展绿金融国际合作。向国际社会分享我国发展绿金融和污染防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务实举措以及经验做法,传递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有益实践,密切与国际组织、双多边金融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加强沟通对话,提升“一带一路”绿投资影响力。依托各类国际或区域性平台积极参与绿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提高绿金融治理国际话语权。
4.设计绿金融激励机制一是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和形成。研究完善绿投融资环境效益测算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环境污染成本和生态保护绩效,建立绿、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形成能够准确反映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市场定价。二是强化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和区域政策的协同配合。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建立完善绿投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实现风
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三是加快完善绿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推进货币政策与绿金融发展目标的相互协调,丰富和创新支持绿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将绿债券和绿信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探索降低绿资产风险权重、拨备和流动性要求和允许绿债券优先受偿的可行性,推动金融机构在绿金融发展框架下积极开展符合监管规则的市场交易活动。四是拓宽贷款融资抵质押范围。为聚焦绿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相关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便利,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融资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完善绿金融政策框架
1.完善绿金融标准体系按照国内统一、国际认同、清晰可执行的思路,加快研究涵盖通用基础标准、产品服务标准、信用评级评估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统计共享标准以及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的绿金融标准体系,确保形成对信
贷、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产品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基本指引,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标准制定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收国际标准的最佳实践和有益成果,但也要加强前瞻性谋划,放眼未来,为绿金融适应技术变革、理论和制度创新留下充足空间。
2.加强绿金融法律法规制定一是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绿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信托法等法律法规中融入对促进绿低碳发展和金融业自身绿转型的考量
或单独进行绿金融立法,明确金融机构对投融资项目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责任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加大环境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推动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落地实施。二是鼓励各省、市、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性强的绿发展地方法规,建立地方绿发展指标体系,量化环境保护绩效。三是探索将气候变化风险作为参数纳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14调控框架,健全绿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适应性调整监管指标,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层面全面管理绿金融风险。四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综合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手段,激励自主、自愿减排,为绿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促进绿金融稳定发展。五是加强责任投资理念教育,营造绿生产和消费社会氛围,以绿供给
引领绿消费、促进消费方式转变,通过绿消费倒逼生产方式变革,给予绿生产和消费差异化的金融支持。
3.加快绿金融市场建设一是在总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交易市场制度规则和相关标准,加快推进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发展二级交易市场,搭建全国统一、规范和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二是建立完善第三方服务体系,促进绿金融专业机构发展,鼓励会计、法律和信用评级等机构为绿金融项目提供评估咨询和投融资定制化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金融市场建设“牵线搭桥”。三是建立绿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缓解绿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对“漂绿”“洗绿”行为的监测、
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防范和化解绿金融风险。四是加强对投融资活动环境影响的评估,尤其是要探索完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标准规范和技术工具,提升投融资活动环境损害评估的制度化、流程化水平和约束力,稳妥有序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压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金融业发展前景4.强化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信息披露一是借鉴国际上主流的绿金融信息披露框架,如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绿保险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