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辛一简介
陈辛一,1936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5岁考入河南艺术专科学校。曾任大连市美协副主席、大连市版画协会副会长、海军北海舰队宣传部副部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国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在大连、沈阳、青岛、深圳以及新加坡等国内城市和国外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10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国画、版画),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收藏馆收藏。
陈辛一官方润格25000元/平方尺。
从上个世纪50年代,陈辛一作品就多次参加全国美展,10多次在国内大型展览中获金奖。早在60年代初,他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和首批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此后,他历任大连市第二届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第一届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和北海舰队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开始,其个人简历就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专辑》等多部专业辞书。
走近经典 走进大美——解读著名画家陈辛一的艺术世界 在传统艺术这个宏大的交响曲之中,我们总能够听到那些清洌、馨香的声音在静默而坚韧地流淌。或许不够高调,或许不够华美,但这些对传统艺术的守望与热情,如同纯粹婉转具有穿透力的音符,绵绵不绝涌入心间,勾勒出的是一幅幅撼动心灵的画卷。这是岛城艺术家陈辛一的价值,也是其艺术世界超越笔墨之外的意义所在——他对国画、版画、画瓷、书法、篆刻、诗词均有涉猎;他于花鸟、山水、人物题材的中国画都游刃有余;他长袖善舞的大写意花鸟国画,借古开今,风格殊异,皆满纸烟霞。 多少年过去了,陈辛一一直在心里珍存着艺术最初给予他的震撼与温暖。家里悬挂的古朴厚重的书画,鼻息里充溢着的暖暖墨香,从小就萌动着他的心灵,拉开人生记忆最美的序幕。父亲宽厚的手掌托着他稚嫩的小手作画、写字,成为他今后常常入梦的对双亲最深刻的怀念与回忆。 家学渊源奠定“童子功” 1936年,陈辛一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有名的乡绅家庭,家学渊源。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0多岁,最小的哥哥也比他大20岁,最大的哥哥已经是当地的名士。 老来得子的喜悦,让父亲对他格外宠爱,亲自教他吟诗,拿出家中珍藏的古画教他临摹,诗词书画成为这一老一少传递情感的心灵通道。大哥经常请一些名士到家中吟诗作画,当小弟的则在一边跟着凑趣,时常也在纸上涂鸦几笔,请众人指点。多少年后,陈辛一依旧能流畅地背诵大哥亲笔书写的《朱子家训》,清晰地铭记家里中堂所悬挂的国画《苏武牧羊》、《墨梅图》和几案上摆放的精美青花瓷瓶。 严谨的家庭教育,幼时的耳濡目染,让中国传统艺术的力量早早地渗透进陈辛一的内心,从此,浓墨重彩开始斑斓着他的艺术人生。 对于一个画家的艺术人生而言,这是一个近乎奢华的开端。然而,父母的早逝又让陈辛一过早地尝尽了人间冷暖。他将对父母无尽的思念寄情于笔墨,小小年纪就显露了不凡的绘画天资。花鸟、走兽、峰峦、幽谷、树木信手拈来,且每画皆能平中见奇,新意迭陈,这为他后来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奠定了厚实的童子功。 仿佛是父母在天之灵的护佑,15岁的时候,陈辛一考入河南唯一的美术专科学校河南艺专(现并入河南大学)。在这里,陈辛一接受了严格的学院化美术教育,系统地学习了水粉、水彩、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技法。陈辛一的国画是天资卓越,西画也是科班毕业,为他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牢固基石。 军旅从艺屡得名师点拨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陈辛一刚从河南艺专毕业,就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部队像“挖宝”一样选拔走,到部队专门从事美术专业创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此后不久,他又很幸运地被选调到北京,参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设计布展工作。闲暇时间,他时常到中央美院听课,有幸得到吴作人、李桦、古元等大师点拨。 1955年,中央美院开办了由前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亲自执教的马训班(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吴作人先生力荐陈辛一。但由于当时部队特别缺乏美术人才,陈辛一无以抽身,只得抱憾这次极好的艺术机缘。如今,从这个明星班毕业的冯法祀、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学员,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作人、傅抱石、关山月、萧淑芳等到东北写生,陈辛一有幸被“钦点”陪同,一次次聆听大家的经验之谈和循循教诲,真是终生受用。 厚积薄发形成鲜明特质 陈辛一艺术印迹的开场是华丽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各类美术作品,不久其版画作品就蜚声画坛,作品集至今还是版画爱好者临摹的范本。他的作品更是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十多次在国内大型展览中获奖。这让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以及首批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期间,“家庭出身”问题让许多人备受冲击,陈辛一也身涉其中。尽管如此,在多次被勒令“靠边站”后,以“专业”为话语权的他,还是因宣传需要,被专门调去创作重大题材。虽然那个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几本“不堪时代”对艺术的禁锢,让画家举步维艰,但陈辛一对画作的表达,还是在传递出必备的时代元素时,微妙地展现着自己精神内涵。 与此同时,他对花鸟画的热情在从未间断的写生素描中累积叠加,丰富并厚重着,只待厚积薄发。 结束不久,陈辛一的个人简历就被第一批收入中国美术界最重头的专业工具书之一《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历任大连市第二届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第一届版画家协会副会长。 1983年,已经在部队从事美术创作近30载的陈辛一,被任命为北海舰队主管文化的宣传部副部长。长期以来为部队文化事业作出努力与贡献,让他曾三次被授予三等功。 多年的潜心修养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积淀出陈辛一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质,其独创性早年就已经走得很远。 陈辛一将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作了大胆尝试,并提炼西画精华,融会在他的笔墨中。无论丈幅巨制,抑或尺牍小品,都出手不凡,且大都有其自题诗词。这些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中国画,笔墨淳厚、构图简洁、风格纯朴,呈现出一种淡雅天然的内在美,牵引着观者走入飘逸的古典境界。 美术界以及民间所流传的那些关于陈辛一“一笔梅花倾万家”,只是他写意花鸟画的一部分,是他的艺术成就被坊间喜好所解读的“符号化”通俗表象。在他的笔下凡日常视觉所及,几乎都可以“陈氏”艺术语汇表现得独具神韵,梅兰竹菊、牡丹、紫藤、海棠、丹桂、凌霄、石榴、玉兰、芭蕉……喜鹊、鹰、鹤、鸡、鹅、鱼、鸭、猴、锦鸡、蚱猛、金鱼、蝴蝶……皆风格独具,寥寥几笔,美丽的新生即呼之欲出…… 把握机缘成就陶瓷名作 上世纪90年代,陈辛一从部队退休后,全身心浸润于笔墨之中,且在陶瓷艺术上大展身手,成为现代以很短时间在景德镇名声大噪的北方画家第一人。 1997年秋,初到景德镇,陈辛一即被火与釉博大华美的魅力所折服。这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力的艺术奇葩,唤起了他尘封经年的儿时记忆,震撼着他已不再年轻的心灵。 在景德镇,他决定留下来,甚至决定住下来,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而这个在短暂片刻就作出的决定,成为陈辛一一次重大的艺术机缘。 那年,在景德镇陶瓷坊间流传着一件怪事,某家不起眼的陶瓷作坊来了一个北方老头儿打工,与窑工同吃同住。 几个月后,这个出手不凡的老头儿不仅让景德镇陶瓷业界大吃一惊,就连藏家也争相挤到这个小作坊一睹他的风采——因为这个小作坊炸窑了,一窑瓷器除了老头儿画的作品安然无恙,其他均有炸裂。 景德镇代代相传:炸窑之后得以保留下来的瓷器必然为难得的上品,极受推崇。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更为原本在开始就受到关注的陈辛一作品,增加了一层神秘彩。 于是,“潜伏”于此的陈辛一,以近乎传奇隐忍的方式和老辣的艺术功底,平步青云走入外地艺术家很难涉足的景德镇高端陶瓷界。 他所画的瓷瓶和瓷板,很快在商业价值上与景德镇一流大师不相上下,并以令同行艳羡的身价得到藏家追捧。他的第一件大型作品、高1.8米的青花梅瓶,即被中国建设银行以26万元的价格收藏。 2002年夏,年已67岁的陈辛一在景德镇完成超万件瓷瓶,青花龙梅瓶《中华魂》的创作,填补了景德镇名人绘画巨型瓷瓶作品的空白。这对高达3.25米的巨型瓷瓶,巧妙地以99只形态不一的喜鹊和56组造型各异的梅桩构图,寓意深远,笔墨酣畅淋漓,堪称传世佳作,也是他50多年翰墨生涯通过泥与火绽放出的瓷苑新葩。 在这里,陈辛一的陶瓷艺术成就与代表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家们一道,被辑入《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专辑》,他个人也应邀在景德镇成立了“磁缘斋”陶艺工作室。 盛世陶瓷兴。对于陈辛一而言,商业价值尽管可以代表一个画家和陶瓷艺术家的物化价值,但“老夫聊发少年狂”,将创作激情倾注于火与釉之中的那种巨大的快乐与幸福,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 进入暮年,陈辛一常以素朴平实、闲云野鹤的状态“闭关”,他常在所居住的太平山下,与大自然对话,专注写生,寻更新更美的灵感,令他的国画在时间沉淀中,更为鲜活地彰显出大美与厚重。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