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2005年 第 3 期
中 国 陶 瓷理论方面也有新的建树。丛书用世界文明发展的眼光和从文化视角,对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考辨,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构成体系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对传统的说法,如“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了考证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四,在本丛书这一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一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要建构“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要让“景德镇学”像“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的显学。这无疑是大胆的值得称道的学术构想。这一学术构想,对于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的认识,促进景德镇的国际交流,促进景德镇被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景德镇学”的研究和探讨当中,
将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和层次上来加以认知等,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我赞赏“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我也将支持“景德镇学”的学术研究工作。
第五,“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不仅观点新、角度新、内容新,而且材料也新。丛书选取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未曾面世的图片,如新近出土的实物,如收藏家和馆藏机构珍藏多年的实物藏品照片,还有大量文献资料也属首次公之于世。这些都使本丛书拥有无可置疑的历史价值。
第六,现在已进入读图的时代。本丛书在这一方面也应该说作了成功的探索。将文字叙述、理论阐述与珍贵图例相结合,虽不是本丛书的首创,但内容如此丰富、形式如此多样、价值如此不菲、数量如此众多的珍贵的精彩图例集中在一套丛书之中,据我所知,这在陶瓷类的书籍中也是首次。
对“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价值、意义的认识,随着它的出版,人们将会有更多的认识和判断。
2004年,适逢“景德镇置镇千年”华诞。我认为,“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便是献给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景德镇置镇千年”华诞的珍贵礼物,也可以说是“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
是为序。
由方复教授撰写的《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几易其稿并出版了。嘱我为其作序,确实有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我尽管在陶瓷艺坛画苑中笔耕六十余载,却从未有过著书立说的念头。然而仔细想了想,如今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不仅在继承优秀的工艺传统,在丰富和发展着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而且也在拿起笔来认真总结、积极宣传陶瓷文化,真可谓“画笔挥写窑火情,文章谱书瓷工心”。方复先生便是其中较为突出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序言
王 锡 良
(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一位,他堪称文笔与画笔俱妙,艺品与人品双馨。
方复先生是个勤快人,一辈子与瓷结缘。他长期从事陶瓷装饰、陶瓷造型和陶瓷教育。他画过古彩,也涉足过青花、粉彩、新彩等;他既擅长人物绘画,也工于山水、花鸟等;既有扎实的功力,更有明显的个性。而于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坦
诚谦和的处世作风及勤学好问的敬业态度。但凡不懂的或了解不多的事物,他都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直至花甲之年仍是如此,这就更难能可贵了。我认为,《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既是他自己
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光采博录的结晶;既展现了古彩艺术的传统魅力,从中也可窥见方复的才华和学者风范。
我不善言,更不善笔谈。藉此说了些个人的看法和感想。说实在的,我希望有更多的瓷都人不仅能拿起画笔创作优秀的陶瓷作品,而且能动起文笔写出精妙的文章和专著,为宣传景德镇,为弘扬祖国的陶瓷文化做出新贡献。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序
周 健 儿
(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教授)
祝桂洪先生编著的《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行将出版,请为之序。我作为第一读者,阅读之后,觉得书中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文字清新、言简意赅、简明易懂,是一本难得的陶瓷学方面的好书。
在阅读是书时,我跟着书中内容,如同走访了瓷
都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方方面面,的确就象亲临其境,看得很仔细,许多具体操作技艺,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的细部,在书中都见到闻到了。本书的实践性、操作性、可读性以及文句美、彩图美、版面美,都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主要是讨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传统工艺技术,发掘和总结千年瓷
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传统瓷器生产的宝贵经验和技艺,为发展现代陶瓷理论和工艺技术服务。千年古镇的瓷器生产,历代陶工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名贵瓷器产品,如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釉、薄胎、雕塑瓷器以及许多绝招和秘传,都是极其宝贵的遗产。老
祖宗的遗产,我们是要继承的,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发
“景德镇学”研究
-84-2005年 第 3 期
中 国 陶 瓷
扬光大。
景德镇制瓷技艺,可远溯至汉朝,《浮梁县志》中
就谈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随着瓷器烧造技艺的不断
发展,能工巧匠在景德镇这块肥沃的制瓷土地上创造
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年代,终于在宋代早期,将一
个远离京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不发达的内陆
小镇—昌南镇,建设成为海内外、朝内外闻名的制瓷
中心,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
德镇瓷器的风格与特征,于公元1004-1007年北宋皇帝宋真宗赐景德年号命镇—景德镇,正式确立了瓷都地位。自此之后,景德镇以烧造皇家贵族(宫廷)用瓷—御窑瓷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与工艺技术的象征。千百年烧造瓷器的辉煌历史蕴含着历代制作陶瓷的能工巧匠在工艺技术方面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内容之广泛,技艺之精湛,在我国陶瓷制造工艺技术宝库中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祝桂洪教授在绪论中写道:“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陶工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改革创新,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辉煌成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研究昨
天,服务今天,开发明天;探索传统,借鉴现在,启迪未来,对前人尽责任,对后人尽义务。本书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着重于操作技法的细致描述,强调泥釉火之间的内在联系”。诚然,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景德镇陶瓷生产传统工艺,特别重视感性认识与理论的联系。书中附有描述理化性能和显微结构的曲线图和电镜照片78幅,各有关章节的实物彩照片188幅,文字阐述与图片说明相结合,言之有物,文中有图,图文并茂,跃然纸上,真乃理论联系实际之范本,是近年来有关传统陶瓷方面难得的力作之一。
书中陶瓷原料章对瓷石、釉灰、高岭土、紫金土和乌金土、珠明料与叫珠子、铅晶料与锡晶料、窑渣与窑汗以及赭石、花乳石、元粉、雪白、青矾、矾红等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能、工艺性能、示性配方都有独到的描述。坯釉料制备一章对水碓舂碎、淘洗、制不(音同墩dun),不子入厂再淘洗过筛净化、匣钵滤浆、栽砖吸水、踩泥、揉泥等操作过程都有入木三分的描述。手工成形一章对拉坯、印坯、利坯、雕塑、方器镶接等具体制作都写得非常细致。烧成一章对景德镇柴窑烧成中的气体力学、传热学、温度分布与调控、装钵装窑、测温方法、上火依据、冷却制度以及镇窑装窑烧窑的劳动组合等传统技艺,都描述得深入具体细致。对青花、青花玲珑、颜釉等都在釉彩配制、装饰步骤、画面设计、纹样描绘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书中最后一章还把景德镇陶瓷十三个产品大类的器形名称与主要规格系统地列出来,并附图说明,使人们对景德镇瓷器十三个产品大类的器形名称规格尺寸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全面认识。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几本
本书是对千年瓷都瓷器制作的很好总结,也是对景德镇今后瓷业发展的启发和促进。著者祝桂洪先生是我二十六年前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时讲授陶瓷工艺学的老师,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及刻苦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序言
刘 远 长
(景德镇陶瓷雕塑瓷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雕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始于南朝的陈代以前,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人《南窑笔记》云:“隋大业中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可见到了隋代,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已成为贡品,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入宋以来,陶瓷雕塑的品种更加繁多,技艺精巧,影青装饰尤为盛行。
到了元代,出现了青花釉
里红装饰,塑工精细,人物形
象复杂多变。明清时期出现了
五彩和彩绘装饰,陶瓷雕塑逐
渐形成了工艺精巧、彩斑
斓、富丽堂皇的风格。
陶瓷雕塑是一门独立的艺
术,它更多的是用形体说话,
是三度空间的造型,它必须更
概括、更简练、更单纯地表现
主题。它是火的艺术,所以陶瓷雕塑比其他雕塑更稳健,更要注意支撑点,造型受火的制约较大。然而正是这把一千多度的窑火,可以烧出各式各样彩绚丽、光亮夺目、经得住万年风化的陶瓷雕塑艺术(也就是它的永久性)。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主要原料是瓷石、高岭土和部分金属氧化物。它通过不同的配比和加工,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坯料和釉。它与窑火的紧密配合,可以烧造出各种彩:有的单纯淡雅,有的丰富绚丽,有的光亮,有的粗犷。所以陶瓷雕塑又是泥与火的艺术。
祖球、爱莲伉俪合著的这本《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较为细致和深刻地论述了景
“景德镇学”研究钻研学问的精神,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
今影响着一批在陶瓷学术研究方面锲而不舍工作的陶
瓷学子。接到祝老师要我为本书作序一事,真有诚惶
诚恐、不知所措之感。面对年逾八十仍在不停耕耘的
老师,比照自己对学问一知半解的满足,更是觉得汗
颜惭愧,容当此为动力,发奋钻研学习,共为我国陶
瓷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微薄之力。
今天为此书作序,勿如当作一个最早读者的一份
心得并与所有陶瓷工作者共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