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景德镇产药剂瓷瓶探究
作者:郑翀 张静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
作者:郑翀 张静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
摘要:晚清中医药店的订烧瓷瓶,因为存世量多,年代近,一直鲜有学者研究。本文开篇阐述了关于瓷药瓶名称分类的看法,分析了此类瓷药瓶出现对应的社会经济背景,然后通过文献与实物相印证,分析了清末药用瓷瓶的形制、规格、工艺,总结其背后工业时育的生产要素,推测中医药行业选择瓷瓶为药装器的理由,对“慕韩斋”药店订烧情况进行实例研究,旨在理清相关行业之间的业务关系与纽带,以小小的药瓷瓶窥探晚清时代的社会一角。
关键词:储药瓷瓶;商品经济;中医;晚清;订烧
在我国,瓷器的生产和应用历史悠久,从早期的东汉原始瓷,逐步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取代了青铜、漆木器等主流器皿,成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瓷制的日用器皿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些日常器皿中,就有装药、储药之用的瓷瓶。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不能以具体的功能命名,因为它存在一器多用的可能,不能将一
个瓷瓶简单定义为药瓶,它也可能用来装水或作他用。故我国学者为早期器物命名,均按盛器、饮器、食器、炊器等用途的大方向进行分类。随着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瓷器成为交易的主体,学者才能对稍晚的商品瓷器进行二次分类,如:盌、盏、瓶、壶、盒、香炉等,即以瓷器的商品属性、具体功能分类定名。当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精细商品,瓷器成为商品的附赠品时,才出现第三次分类,通常前冠商品名,后置造型名,省略材质名,如:药瓶、酒瓶、棋罐等,突出了商品性质,弱化了瓷器的赠品性质。基于三种分类可以发现,关于此类药瓶的研究,即专门性包装瓷的研究,较为少见。当然,学界也有针对某个专题的详细研究,如对鼻烟壶从各个方面开展讨论,包括来历、形质、工艺、图案、市场价值、拍卖行情等。鼻烟壶从广义上说也是储药瓷瓶的一种。本文选取的亦是储药瓷瓶的一种,即清代中晚期景德镇产的一种供各地药房包装销售的储药用小瓷瓶。
一、瓷质药瓶的历史与优点
储药之器应是随着我国中医药学的诞生而出现,我国古代中医手段丰富,药物只为其中一种,还有针灸、祝由等。中医药一般为散、丸、膏药、煎剂等形式,散为粉末,丸为丹丸,需用瓶罐存放;膏药可以现调现用,也可熬制之后放入盒、罐备用;煎剂是处方药,
需照方抓药后将不同的药材煎煮服用,用盒、罐存放药材,抓药时可用布、纸等包裹。我国近现代的中医药店,均采用橱柜存放,方便抓药。在瓷器发展的早期,中医不会用较珍贵的瓷器装药销售,可能多为自用。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后,才有可能将瓷器当作包装的赠品。《西游记》中曾描述丹药取出的场景:“那菩萨袖中取出一个破纸包儿,内将三粒红丸子递于行者,叫放入口里。”[1]“那老祖取过葫芦来,倒吊过底子,倾出一粒金丹……”[1]《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写的章回体小说,但反映的是唐代的时代背景,唐代药丸的包装未见瓷器,一般为纸或葫芦,因此,书中关于唐代包药器物的描述大体是可信的。用葫芦存放丹丸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的葫芦瓶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出土的人面纹彩陶葫芦瓶,陕西医史博物馆馆藏夹砂红陶葫芦瓶,说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将葫芦作为医药盛具。宋代,龙泉窑开始正式烧制瓷质的葫芦瓶[2]。葫芦瓶寓意吉祥,谐音“福禄”,上小下宽,中有束腰,既可手持,又可系绳悬挂,方便携带。
商品经济自唐代发展至宋代,迎来繁荣局面,出现医家专用的储药瓷瓶。从实物考古资料来看,1997年河北曲阳涧磁村晚唐墓出土的茶碾子(图一),能够用来加工茶叶制末,当然也具备制作药散的能力,应该可以当作药碾。最早的储药瓷器标本是2009年定窑考古发掘出土的“尚药局”瓷片标本(图二)。“尚药局”罐线刻款的完整器,国内尚有一件,
目前保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另有一“尚药局”款的定窑白釉缸,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这几件器物均说明,这类款识的罐或缸归宋代宫廷掌供奉六局的“尚药局”所有,是专为宋代宫廷烧造的瓷器。
从宋朝开始,瓷器成为宫廷、民间医家中意的储药之器。清代晚期,商品经济在封建时代的发展达到最高峰,出现了将瓷器作为包装贈品随药出售的情况。为何瓷质药瓶如此流行?瓷瓶装药有什么优点,能够赢得市场青睐?结合其时代背景,笔者分析有如下三个
原因。
第一,从商品生产角度看,药商需要大量的包装物来包装产品,对包装物有可大可小、式样统一美观、符合大众审美、可于其上题款、成本低等要求,瓷瓶正符合这些要求;第二,从药材保存角度看,瓷质药瓶密封后不透气、不通风,防潮、防渗,耐寒、抗热,有利于长期保存。锡制盛器热传导快,药材易变质,锡又不耐寒,寒冷地区不适宜使用,加工也比较困难;第三,市场消费体也需简单方便的包装,瓷质药瓶最易随身携带,又小巧玲珑,摩挲时光洁玉润,药物用完后可给儿童嬉玩,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故唯瓷质药瓶符合上述条件,又可按要求量产。
二、浙江湖州“慕韩斋”订烧的药装瓷瓶
(一)瓷瓶的外观规格
景德镇的古玩市场售卖的瓷质小药瓶数量非常之多,形制虽稍有异同,但同一时期的药瓶均为民窑所产,极少见到高规格产品,比如官窑出产的精细葫芦形瓷瓶。本文以笔者收集到的题款为“慕韩斋”的瓷瓶为例,以其为代表对此类药瓶进行研究(图三)。此类瓷瓶
为小扁壶式琢器,除口与底为圆形,器身为扁壶状,无耳无钮。平唇口,口大于足。底足略内凹,通体施釉,青花楷书,前横书浙湖,竖书“慕韩斋”药店斋名或直书“浙省湖郡”。其背书药名,有“疫药”“卧龙丹”“连腹丹”等(图四)。除一瓶略大,其余瓷瓶均只有成人一指节大小。小瓶通高3.3 cm,厚1 cm,底径为1 cm,口径为1.4 cm,大瓶通高3.8 cm(口部缺失未计),厚1.5 cm,底径为1.1 cm。“慕韩斋”是浙江湖州百年老字号药店,其前身为“叶慕韩斋”,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慈溪韩氏梅轩接手,经营二十余年,击败各路竞争对手,成为太湖南岸、苏浙皖地区较有名望的一家药店。文献记载:“经营丸散膏丹(中成药)达400余种。在修合时,为研磨朱砂、腰黄、甘石等高细度粉末,不计时日(当时没有球磨机),达到‘水飞’标准。”[3]其中丸散均以瓷瓶装药发售,足见当时中药成剂数量之多。本文所列瓷瓶标本均为发售之用。文献中又描述保存状况:“……落缸上甏,皮箱铁桶,锡盅瓷瓶,防霉、防蛀、防潮,保管严密,措施得力……”[3]说明以瓷瓶为盛器效果很好。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几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