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知识点
1.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
2.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也是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之一。
3. 数据通信是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数据通信的定义)
4. 数据通信的基本作用是完成两个实体间数据的交换,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间的数据信息的传递。
5. 通信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数据
6. 数据是传送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数字化形式,所表示的内容就是信息
7. 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即对数据蕴含内容的说明
8. 数据的结构和格式可以是不同的,但信息不随载荷符号的形式不同而改变
9.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的表现形式,或称数据的电编码电磁编码
10. 通信双方产生的数据可以分为模拟数据数字数据
11. 模拟信号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取值的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电信号(波形),它可以以不同频率在介质上传输。
12. 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脉冲序列,它的取值是有限个数
13.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而信号是数据的编码
14. 信道是指两地间传输数据信号的通路,即信号的传输通道,包括通信设备传输介质
15. 信道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按使用权限分为专用信道和公用信道;按传输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16.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一般包括发送端接收端以及收发两端之间的信道三个部分。
17. 模拟通信系统利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如普通的电话、广播和电视。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及噪声源组成
18. 数字通信系统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如计算机通信、数字电话、数字电视等,通常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以及噪声源组成
19. 为了获得更远距离的传输,模拟通信系统需要使用放大器,数字通信系统需要使用中继器
20. 用数字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称为编码。
21. 用模拟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称为调制。
22.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常见的由两类。不归零码和曼彻斯特编码。
23.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三种常用的调制技术有幅移键控法频移键控法相移键控法
24.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最常用的两种调制技术是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
25. 码元是对于网络中传送的二进制数字中每一位的通称,也常称为位或bit
26. 信道容量指信道能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一般以单位 时间内最大可传送信息的位数表示
27. 响应时间是指从发送一条信息到收到回答之间的时间
28. 数据传输速率指通信线上传输信息的速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即信号速率和调制速率。信号速率S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数,以每秒多少比特数来计算,即bps。调制速率B是脉冲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以波特(baud)为单位,通常用于表示调制器之间传输信号的速率。
29. 在数字通信中,一般使用比特率误码率来分别描述数据信号传输速率的大小传输质量的好坏
30. 在模拟通信中,常使用宽和波特率来描述通信信道传输能力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
31. 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
32. 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为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每秒比特数b/s(bps)、每秒千比特数(kbps)或每秒兆比特数(Mbps)来表示
33. 波特率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
34. 波特率和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波特率X单个调制状态敌营的二进制位数
35. 误码率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错误率
36. 传输介质是指传送信息的载体,是通信网络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37. 传输介质的分类:常用的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和无线(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线)两类
38. 双绞线是最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之一,被广泛应用与电话通信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
39. 双绞线的核心是相互绝缘并缠绕在一起的不同颜的细芯铜导线对,通常由两对或更多
对这样缠绕在一起的导线组成,依靠相互缠绕作用,来消除或减少外界以及导线之间产生的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
40. 双绞线是一种柔性的通信电缆,一次非常适合于墙内、转角等位置布线。
41. 在大多数应用下,双绞线的最大布线长度为100m,但一般控制在90m以内。
42. 根据是否有屏蔽层,双绞线可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
43. RJ-45接口常被称为“水晶头”。RJ-45接口具有8个铜制引脚
44. T568A的线序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T568B的线序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45. 双绞线分为直通缆、交叉缆和全反缆三种,直通缆两端线序是一致的,适用于不同设备间;交叉缆两端线序是不一致的,适用于相同设备。全反缆两端线序正好完全相反,适用于特殊设备。
46. 同轴电缆由四层按同轴方式构成,从里向外分别是内芯、绝缘层、屏蔽层和绝缘外套。
47. 同轴电缆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宽带同轴电缆两类。
48. 基带同轴电缆:采用基带传输,即采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用于构建LAN。常用的基带同轴电缆有两种:50Ω,RG-8和RG-11(用于粗缆以太网);50Ω,RG-58(用于细缆以太网)
49. 宽带同轴电缆:采用宽带传输,即采用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用于构建有线电视网络
50. 典型基带同轴电缆的最大距离限制在几千米内,宽带同轴电缆可达十几千米。在10BASE5粗缆以太网中,传输距离最大为500m在10BASE2细缆以太网中,传输距离最大为185m
51. 根据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方式,光纤可分为单模光纤多模光纤两类。
52. 模是指以一定角度进入光纤的一束光
53. 单模光纤中心纤芯较细,采用激光二极管做光源,只能允许一束光传播,没有模分散特性,传输距离远,容量大,成本高
无线网络受限制或无连接54. 多模光纤的纤芯较粗,采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成本低
55. 无线传输介质,就是采用的物理传输介质不是实体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常见的无线传输介质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等。
56. 红外线是一种视线技术,不能通过不透明的物理层,并且易受到外界光纤干扰;红外通信有效距离很短,一般在几米之内
57. 无线电波的传播是全方向的。无线电通信分为单频通信和扩频通信两种。无线电通信分为单频通信和扩频通信两种
58. 微波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微波通信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长途电话。蜂窝电话、电视转播等场合
59. 按照被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特点,可分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宽带传输。按照传输信道数可分为并行传输串行传输。按数据传输的方向,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
60. 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
61. 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
62. 频带传输是发送端利用调制器将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信号(模拟信号),在公共电话线上传输,到达接收端后,再经过解调器的解调,将音频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数字信号
63. 调制解调器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进行转换的设备
64. 使用宽频带进行传输的系统,称为宽带传输系统
65. 宽带传输允许在同一信道上进行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服务
66. 并行通信: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个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如计算机和外部设备间的通信
67. 串行通信: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即在一条线路上逐个传送所有的比特,电话通信属于串行通信
68. 单工通信:信号任何时刻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
69. 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必须交替进行,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
70. 全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送。
71. 实现在同一条通信线路上传送多路信号的技术称为多路复用技术。
72. 各路信号在进入同一个有线的或无线的传输介质之前,先采用调制技术把它们调制为互相不会混淆的已调制信号,然后进入传输介质传送到对方,对方再用解调技术对这些信号加以区分,并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信号,从而达到多路复用的目的。
73. 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有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74. 通常将数据在各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过程称为数据交换。
75. 常用的交换技术可分为两大类:电路交换(线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其中存储转发交换又可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76.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77. 建立连接:建立起一条由源站点到目的站点的线路连接。
78. 数据传送: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数字数据,也可以是模拟数据。
79. 拆除连接:通常在数据传送完毕后由两个站点之一终止连接。
80. 电路交换不适用于计算机通信的原因:
81. 用于建立连接的呼叫时间大大长于数据传送时。
82. 通信带宽不能充分利用,效率低。
83. 不同计算机和远程终端的传输速率不同,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才能实现通信。
84. 存储转发交换:计算机结点接收一个报文后,存放在存储设备之中,输出线路空闲时,再根据报文中所附的目的地址转发到下一个结点,直到报文到达终点。
85. 实现报文交换的节点通常是一台计算机,它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来缓存所接受的报文。
86. 报文交换中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87. 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包括数据分组、路由选择和存储转发。
88. 分组交换中的数据单元称为分组。
89. 分组交换分为面向连接的虚电路传输分组交换和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分组交换。
90. 差错控制就是采取适合的技术手段对传输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控制,尽可能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91. 错误检测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1)在所传输的数据帧中未检测到,也不存在错误位;
2)所传输的数据帧中一个或多个被检测到的错误位,但不存在未检测到的错误位;
3)被传输的数据帧中有一个或多个没有被检测到的错误位。
92. 差错控制一般分为检错法和纠错法。
93. 检错法是指在传输中仅仅发送足以使接收端检测出错误的附加位,接受端检测到一个差错就要求重新发送数据。
94. 检错法只能检测出错误,却无法纠正错误。
95. 纠错法是指在传输中发送足够的附加位,使接收端能以很高的概率检测并纠正大多数错误。
96. 错误的纠正方法有两种:
1)当检测码发现有错误时,接收方要求数据的发送方重新发送整个数据单元;
2)采用错误纠正码进行数据传输,自动纠正发生的错误。
97. 数据单元传输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三种:单位错误、多位错误和突发错误。
98. 差错控制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反馈纠错;一类称为前向纠错。在这两类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类称为混合纠错。
99. 反馈纠错:检测到错误就重发出错的数据,直到收到正确的为止。
100. 前向纠错:在接收端检测并纠正错误。
101. 混合纠错:少量错误自行纠正,无法纠正的要求发送端重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