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艰辛成美景,风雨兼程六十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经济,兴办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昔日贫穷落后的塞外边疆,经过草原人民60年风雨兼程的拼搏和建设,如今已经变为誉满华夏、祥和安康的北疆胜地。
一、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之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受教育人口极其稀少,文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90%以上。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总数3798所,共有在校生22.03万人,其中学校数的99%、在校生数的97%处于小学阶段。民族教育也极其落后,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仅占10.5%。新中国成立以后,自治区教育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建国初期以兴办扫盲教育、基础教育为主,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级各类成人教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
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
兴区强区的重要战略,自治区教育事
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起比
较完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的教育
体系。教育事业的兴办和发展为自治
区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培养了一代又
一代知识型、专业型人才,为自治区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培养建设教师队伍,整合教
育资源,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不
断优化,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师资条
件和教学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到
2008年,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
99.73%,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100%,
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
毛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三年巩固
率达到95%,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
87.37%。全区101个旗县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全部达到100%。九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达到241万
人,比1949年增长了4.7倍。高中阶
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中阶段毛入
学率达到80.2%。2008年,全区高中
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83.6万人,比
1949年的2903人增长了287倍。
自治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实现
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内蒙古自治
区没有一所高等院校,1952年在党和
国家的关怀下,建立起3所高校,在校
生数只有616人。到2008年,全区各
类高等院校在学研究生数达到10812
人。博士、硕士学位点的学科包括了文
史、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各大类,越来越
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人才投入
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建设中。
优先发展的民族教育。新中国成立
60年来,自治区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
教育。到2008年,全区小学在校生中少
数民族学生占23.58%,普通初中在校生
中少数民族学生占24.33%,普通高中在
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26.97%,普通高
等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
30.89%,其中研究生中占到35.43%。
全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状况发生
了质的飞跃。2008年,自治区6岁及
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2
年,人均受教育程度已经接近初中毕
业。经过60年的发展和努力,人口总
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成人识字率
由解放初期的不足10%提高到2008
年的91.9%,成人文盲率则由90%下
降到2008年的8.1%。
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60年沧桑巨变,自治区卫生事业的
发展和完善,为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安
宁和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1949年,全
区只有医院78家、卫生技术人员7204
人、病床726张。6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
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持续加强
卫生经费的投入,把建设大型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与建设城市、农村基层医疗网
络相结合,治病、防病及基础免疫网络建
设相互补充,逐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防治
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08年
底,全区政府卫生支出达到36.5亿元,共
有医疗卫生机构7423个,卫生技术人
员1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1万张;
奥运会中国奖牌数
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60年成就
宋秀平
2
内蒙古统计2009·5
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由1949年的0.13个、8人和1.05张增加到2008年的3.09个、21人和33.85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是卫生机构数、人员和床位逐年增加,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施设备越来越先进,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诊治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和范围不断拓展,广大人民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了更多更好的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工作成效显著。截至到2008年底,全区已有98个农牧业旗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农牧民1180万人,参合率达到94.69%。2008年全区共筹集新农合资金10.4亿元,为参合农牧民报销医药费共计9.7亿元。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内蒙古有着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各少数民
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各事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后,自治区文化事业不断加大改革和投入的力度,坚持大胆创新,科学规划,打造艺术精品,服务大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了全方位、多功能、覆盖城乡的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草原文化旅游、民族特艺术表演、文化娱乐、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制作发行、草原文化节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化已形成规模。到2008年,全区共有各类文化单位机构数1.01万个,从业人员4.1万人。其中,国有文化单位机构及人员分别占总数的22.3%、45.9%;非国有经济单位机构及人员分别占总数的77.7%、54.1%,非国有经济单位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占到重要份额,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坚,文化市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到2008年,全区有广播电台13
座,调频转播发射台座461座,中短波
转播发射台座5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
达到94.05%。全年制作节目19.8万小
时,全年播出57万小时节目。节目内
容丰富多样,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服
务、综艺类和广播剧等各种类型,为广
大社会公众提供各方面的资讯信息和
文化服务。2008年底,全区有电视台
14座,电视转播发射台座1532座,卫
星地球站1座,卫星收转站37.1万
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2.73%。节目套
数119套,电视节目全年制作6.3万
小时。电视节目全年播出58.5万小
时,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服
务、综艺益智类、影视剧及广告等方
面。观看频道多、电视节目丰富多彩,
给广大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
多的精神文化享受,电视制作和发行
呈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建国初期,自治区新闻出版事业基
础薄弱。图书、期刊和报纸出版种类少、
发行量小。经过60年的培育和发展,特
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自治区新闻
出版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全区共出版图书24亿册、期刊
4.3亿册、报纸65亿份,为自治区文化繁
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2008年底,全
区出版发行各类图书、期刊和报纸2423
种、149种和61种,出版发行数量分别
达到6730万册、1229万册和2.5亿份。
其中蒙文图书、期刊和报纸976种、47
种和13种。图书、报纸、期刊总印张达到
11.59亿印张。
四、体育事业成绩喜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体育
事业从零起步,稳步发展。公共体育设
施的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的传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各种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持续实
施全民健身工程,专业场馆、健身俱乐
部、城市公园等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
体系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良
好成效,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竞技
体育在国际国内体坛上的竞争能力增
强,具有民族特的运动项目逐步进
入全国前列。各级政府加大体育事业
投入力度,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新建
各类专业体育运动场馆,社区体育场
馆的兴建,为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
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2008年底,
我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1万个,平均
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8.8个。培养了一
支素质良好的竞技体育队伍。到2008
年,全区拥有专职教练员545人,各项
目运动员802人,体育科研人员20
人,竞技体育项目得到发展。1980年,
我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1人
1次破全国记录,13人17次破全区记
录,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5枚
金牌。2008年,我区运动健儿在国内外
重大比赛中,获得国际比赛奖牌11
枚,其中金牌3枚;获得亚洲比赛奖牌
3枚;获得全国比赛奖牌105枚,其中
金牌29枚。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上,内蒙古拳击运动员张小平奋力拼
搏,取得了一枚宝贵的奥运会金牌,实
现了自治区在奥运会历史上奖牌、金
牌零的突破。民族特的运动项目得
到更快更好的发展,2007年,在第八届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区运动
健儿获金牌13枚,奖牌总数31枚,实
现金牌和奖牌数历史双突破。
五、社会保障事业方兴未艾
内蒙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
晚,但发展迅速。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逐
步建立起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
来,自治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
车道”,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
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
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
推行,“五保合一”的条件初步具备。各
种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自治区社会保障
3
内蒙古统计2009·5
功能,主要以职工退休金及发放、公费医疗制度和各类救济制度为主,覆盖面小、抗风险能力弱。随着近年来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全扭转了这一局面。到2008年底,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89.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7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25.5万人、185.4万人和154.6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5万人。2008年,全区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为184亿元,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累计结余突破231亿元,基金征缴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保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推进农牧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实施了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和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至2008年底,全区农牧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5.34万人和38.36万人。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体得到政府和社会关爱。2008年全区共有8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13.9万农村牧区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
建国六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经风雨搏击,旧貌变新颜。特别是坚持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自治区经济实现了腾飞,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过上了祥和殷实、安居乐业的生活。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抢抓机遇谋发展,求实创新促和谐,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蒙古社会事业将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必将会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内蒙古统计局
责任编辑:刘雪梅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
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伴随着
新中国快速前进的时代节奏,塞外青
城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60年来,在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市
各族人民高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开创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呼和
浩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
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
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
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全市经济社
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呈
现出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
成效显著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
构持续优化
1949年全市经济总量仅为0.46
亿元,1978年达5.41亿元,2000年达
到199.87亿元,2008年达到1316.37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比1949
年增长424倍,年均增长10.8%,分阶
段看,呈现出逐步加快的态势,
1949-1978年年均增长7.3%,
1978-2000年年均增长11.6%,特别
是“十五”以来,呼和浩特市的国民经
济进一步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8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4.0
倍,年均增长22.2%,8年间经济总量
翻了两番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49
年仅为73元,1978年达347元,2000
年发展到8231元,2008年则高达
49606元,2008年比1949年增长115
倍,年均增长8.3%。
6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
大,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结构也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1949年三次产业构成
为75.9∶8.6∶15.5,经过29年的社会
主义建设,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
21.3∶46.8∶31.9,体现了工业化建设
的成果;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
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
推进,200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5.7∶
38.1∶56.2,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明显
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
构得到明显优化。
(二)农牧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产
业结构更趋合理
解放后,政府重点加强了农业生
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市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抗自然灾害能
力异常低下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实
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大大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
的增产增收;而2000年市委、市政府
“奶业兴市”战略的提出,又进一步推青城六十年
乳都谱新篇
张俊耀
!!!!!!!!!!!!!!!!!!!!!!!!!!!!!!!!!!!!!!!!!!!!!!!!!!!!!!!!!!!!!!!()4
内蒙古统计2009·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