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热点评论】为人父母,需不需要“持证”上岗?
为人父母,需不需要“持证上岗”?
建议“父母持证上岗”有益处,但我依然反对
来源:红网 严齐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入学,引发广泛争议。
部分网友望文生义,认为“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是要求男女培训考证之后才能结婚生子,这严重偏离了许委员的初衷。教育界有名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提升家长们的教育能力,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培训发证的形式并不一定符合实际需求。
首先,“合格”由谁来定义?诚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制定“合格标准”。可每一名孩子、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通过培训,最大的作用是避免打骂体罚等不合格的教育方式,但剩下所谓“合格的”却不一定适合不同的孩子。其次,在同一标准下,必然会出现“合格”及“不合格”的父母。倘若出现“不合格父母”,社区该怎么应对?难道需要剥夺“不合格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权吗?
至于“上岗证随入学”的措施,看上去能推动父母主动接受教育,可实际上也是在伤害孩子。试想,一部分孩子的档案里有“合格父母”上岗证,另一部分孩子没有,对此老师们怎么看?其他家长怎么看?孩子相互之间怎么看?孩子在受教育的人生历程中,必然会受到差异化的影响。长期经历有眼光,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孩子不应该因“父母合格与否”受到伤害。
针对未成人的保护和教育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只要校方、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能展开有效监督,便能确保孩子能受到基本有效的保护和教育。针对不同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便可,相信绝大部分关爱孩子的家长都会积极听取。要求家长接受“岗前培训”,可能会形成资源浪费,给家长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与其说,“合格父母证”是“当父母的合格证”,不如说是“当第一任老师的合格证”。面向全社会树立好家庭、宣扬好家风、推广好家教,便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权力没必要把手伸得太长。家庭教育不是搞应试教育的舞台,凡事都要“办证”的本本主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持证上岗”,关键不在证
上岗证在那里办
来源:济南时报 张立美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培训,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入学。(5月26日澎湃新闻)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感慨:“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近年来,有不少网友提过父母需要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的建议。但由于父母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不切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基本上只是说说而已。因为父母考试不合格就不许其上岗,甚至撤销其对子女的监护资格,这太过离谱,也于法无据。
  然而,诚然父母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不切实际,但人们在为人父母之后补上育儿课却刻不容缓,很有必要,具有可操作性。近年来,不管是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大众,由于缺少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而造成家庭悲剧时有发生,令人唏嘘。
  实际上,年轻父母对学习育儿知识、家庭教育知识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育儿大V、育儿的火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父母的教育或者说家长教育,真正的难点是该教父母什么、培养家长什么样的观念与能力,甚至对于与成长相关的共性问题如青春期、网瘾等,也缺乏可行可靠的干预办法。同时,谁来担当千百万父母的家庭教育导师,也是一时难以突破的瓶颈。所以,针对父母的角与能力教育,更突出的还是有效供给的难题,其次才是形式与渠道。做好这些,需要政府、社会合作不断探索完善,真正把让“做父母”成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把教“做父母”当成一项职业来开发,形成规范的体系,提供出有品质的服务供给,解决学“做父母”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张立美)
读懂“父母持证上岗”背后的深意
来源:工人日报 张玉胜
  据5月26日《新京报》报道,日前,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入学。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段情节,苏明玉质问母亲:“我让你生我了吗?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母亲的回答非常经典:“我们把你养这么大,有罪了是不是?”虽说是电视剧中的对话,折射出的却是普遍且严肃的家庭教育话题——你准备好当家长了吗?当好监护人真的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吗?“合格父母上岗证”,如此建议背后的深意更在于启发人们思考,为人父母应该必备哪些“资质”。
  现实中,持证上岗是普遍的职业要求。比如,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当会计要有会计从业证,开车必须考驾驶证等。要说无须培训、自动上岗且无下岗之虞的,好像就数结婚生子和为人父母最为天经地义。而家庭教育不足、“熊孩子”状况频出等,很大程度上都与父母有关。
  不是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就算有了家,不是只要生了孩子就成了合格家长,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更非生儿育女的全部价值。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生力军。当步入婚姻殿堂组建家庭,就意味着双方应扛起“家庭”责任,升级为父母,更需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基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常理,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是所有父母或监护人的必修课。
  家庭环境和家长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效应。当下,不乏教子有方的家长,但有些家庭教育的短板也需引起警觉。比如,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等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抚慰与亲情陪伴;有的家长笃信“棍棒出孝子”,缺乏循循善诱和说理疏导;有的习惯于溺爱包办,强行替孩子做主,等等。
  “父母持证上岗”并非指向“能不能当父母”,更多的还是在表达提升父母家教素养、履行好监护责任的渴望与期盼。
  园丁更专业,花朵无疑更鲜艳、茁壮。同理,父母更合格、专业,孩子和家国的未来也更可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