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家长“持证上岗”
时评
理性看待家长
“持证上岗”
刘斌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孩子准备上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入学。(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此提议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网友纷纷点赞表示支持;也有部分网友觉得这个提议初衷虽好,但实施起来颇有难度。笔者认为,要理性看待父母“持证上岗”这一提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当前,部分家庭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出现“5+2=0”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部分家长思
想观念存在误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责任只是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个别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给孩子施压。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巩固家校交流渠道,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
观念。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大多都是依靠家长会来进行,一些家长对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都不了解,家庭教育理念经常被误读,家庭教育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钩。家长需明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受教育的地点也不能仅局限在学校,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唯有加强家校共育,方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比如,出台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不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家通过网络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为家长授课,纠正一些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切实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以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当然,仅凭一张“合格证书”来评判家庭教育的成败似有不妥,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存在差异,单一的模板化标准只会掣肘家庭教育的发展。我们需明白,提出家长“持证上岗”的初衷,并不是想给家长增添压力,而是为家长梳理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供规范的参考标准,让家长能够到合适
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此,有关部门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谨慎选择培训导师、优化培训渠道、合理界定参考标准,避免沦为形式主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提升家庭教育,亟待一个突破口,期待家长“持证上岗”能成为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长期“分离”这一现象的“黏合剂”,通过这一
尝试,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推动家教家风建设。上岗证在那里办
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