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陶渊明在⽂学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下⾯是⽆忧考分享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归去来兮辞》
魏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以⾃给。幼稚盈室,瓶⽆储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于⼩⾢。于时风波未静,⼼惮远役,彭泽去家百⾥,公⽥之利,⾜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交病。尝从⼈事,皆⼝腹⾃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之志。犹望⼀稔,当敛裳宵逝。寻程⽒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免去职。仲秋⾄冬,在官⼋⼗余⽇。因事顺⼼,命篇⽈《归去来兮》。⼄巳岁⼗⼀⽉也。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既⾃以⼼为形役,奚惆怅⽽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涉以成趣,门虽设⽽常关。策扶⽼以流憩,时矫⾸⽽遐观。云⽆⼼以出岫,鸟倦飞⽽知还。景翳翳以将⼊,抚孤松⽽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车,或棹孤⾈。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经丘。⽊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之⾏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以孤往,或植杖⽽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序译⽂】
我家贫穷,种⽥不能够⾃给。孩⼦很多,⽶缸⾥没有存粮,维持⽣活所需的⼀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吏以爱惜⼈才为美德,叔⽗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百⾥,公⽥收获的粮⾷,⾜够造酒饮⽤,所以就请求去那⾥。等到过了⼀些⽇⼦,便产⽣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役使⾃⼰。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的志愿。只再等上⼀年,便收拾⾏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情像骏马奔驰⼀样急迫,⾃⼰请求免去官职。⾃⽴秋第⼆个⽉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顺遂了⼼愿,写了⼀篇⽂章,题⽬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译⽂】
回家去吧!⽥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的⼼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独⾃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了迷途⼤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曾经的⾏为是错的。船在⽔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裳。向⾏⼈打听前⾯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简陋的家门,我⼼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们守候在门前或院⼦⾥。院⼦⾥的⼩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带着孩⼦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斟⾃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之地容易使我⼼安。每天(独⾃)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的天空)。⽩云⾃然⽽然地从⼭峰飘浮⽽出,倦飞的⼩鸟也知道飞回巢中;⽇光暗淡,即将落⼭,我流连不忍离去,⼿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车,有时划着⼀条⼩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要⾛过那⾼低不平的⼭丘。树⽊欣欣向荣,泉⽔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将告终。
算了吧!⾝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所欲,听凭⾃然的⽣死?为什么⼼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富贵不是我所求,升⼊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美景我独⾃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然的变化,度到⽣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学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峰。全⽂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后的隐居⽣活,从⽽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园⽣活的向往。另⼀⽅⾯,也流露出诗⼈的⼀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三年中,他曾经⼏次出仕,⼏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暗。晋安帝元兴⼆年(403),军阀桓⽞篡晋,⾃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权。这时距桓⽞篡晋,不过⼗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由,⽽当时官场风⽓⼜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为,廉耻扫地。⼀个正直的⼠⼈,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
经过⼗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篇优秀的⼩品⽂。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因家贫⽽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公⽥之利,⾜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见诗⼈天性之坦诚。从“及少⽇”到“⼄巳岁⼗⼀⽉也”这后半幅,写出⾃⼰决意弃官归⽥的原因。“质性⾃然,⾮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经出仕,诗⼈深知为“⼝腹⾃役”⽽出仕,即是丧失⾃我,“深愧平⽣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交病”。语⾔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义⽆反顾。⾄于因妹丧⽽“⾃免去职”,只是⼀表⾯原因。序是对前半⽣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起⼆句⽆异对⾃⼰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之⼤彻⼤悟。在诗⼈的深层意识中,⽥园,是⼈类⽣命的根,⾃由⽣活的象征。⽥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园的召唤。也是诗⼈本性的召唤。“既⾃以⼼为形役,奚惆怅⽽独悲。”是说⾃⼰使⼼为⾝所驱役,既然⾃作⾃受,那⼜何必怅惘⽽独⾃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的⼈⽣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悟”、⼀“知”、⼀“觉”,显⽰着诗⼈把握了⾃⼰,获得了新⽣。“⾈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想像取道⽔陆,⽇夜兼程归去时的
满⼼喜悦。⾈之轻飏,风之吹⾐,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由的奔赴呵。连陆⾏问道于⾏⼈,那⼩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候门。”⼀望见家门,⾼兴得奔跑,四⼗⼀岁的诗⼈,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视之为“⼈⼦”⽽“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妻⼦之形象。“其妻翟⽒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径已然荒凉,诗⼈⼼头乍然涌
上了对误⼊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使诗⼈欣慰于⾃⼰本性的犹存。携幼⼊室,见得妻⼦理家抚幼,能⼲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之⼀⽚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之知⾜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之孤介傲岸。
“园⽇涉以成趣,门虽设⽽常关。策扶⽼以流憩,时矫⾸⽽遐观。”诗⼈的⼼灵与⽣活,已与世俗隔绝,⽽向⾃然开放。⽇⽇园中散步,其乐⽆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远望,也只有⾼天阔地的⼤⾃然,才容得下诗⼈的傲岸呵。“云⽆⼼以出岫,鸟倦飞⽽知还。景翳翳以将⼊,抚孤松⽽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句:“此陶渊明出处⼤节。⾮胸中实有此境,
不能为此⾔也。”云“⽆⼼”⽽“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由出仕⽽归隐的⼼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集》评下⼆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隐,置⾝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光暗淡,⽇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的耿介之志。本辞中⾔“松菊”,⾔“庭柯”,⾔“孤松”,⼀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诗⼈与世俗既格格不⼊,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之情话,农⼈谈庄稼,是多么悦⽿,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然本来也是⼀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车,或棹孤⾈。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经丘。”
驾车乘⾈,深⼊⼭⽔,⼭道深幽,⼭路崎岖,皆使⼈兴致盎然。“⽊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之⾏休。”⼤⾃然充满了⽣机、韵律,令⼈欢欣⿎舞,亦令⼈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呢,已近⽼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命之有限,愈觉⾃由之可贵。⽣年⽆多,何不顺从⼼愿⽽⾏,⼜何须汲汲外求?“富贵⾮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净⼟。富贵功名⾮我⼼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风热衷官职、同时佛⽼盛⾏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明。他的⼈⽣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的⽣活中,求得⼈⽣之意义,实现⼈⽣之价值。“怀良⾠以孤往,或植杖
⽽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赋诗。”此四句是诗⼈理想⼈⽣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则长啸,临⽔则赋诗。劳动、⾃然、⼈⽂,构成诗⼈充实的全幅⽣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句是诗⼈⼈⽣哲学的⾼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然之道。让⾃⼰的⽣命始终顺应⾃然之道,即实现了⼈⽣的意义,此⾜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是⾜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世为⼈⽣理想。在政治极端⿊暗的历史时代,⼠⼈理想⽆从实现,甚⾄⽣命亦⽆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暗势⼒合作,提起独⽴⾃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表达的第⼀⼈。《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学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已。”宋庠
说:“陶公《归来》是南北⽂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学的重要地位。李格⾮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然、冲和的风格特⾊。宋⼈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种轻松感,因为在诗⼈看似逍遥的背后是⼀种忧愁和⽆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个只喜欢游⼭玩⽔⽽不关⼼时事的纯隐⼠,虽然他说“性本爱丘⼭”,但他的⾻⼦⾥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在谈到陶渊明时
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将以填沧海,刑天舞⼲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刚怒⽬’式,在证明着他并⾮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说:“《序》称《辞》作于⼗⼀⽉,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亦岂有‘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耘耔’等⼈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可喻矣。”如此说来,本⽂第⼀⼤写作特⾊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是想象之景,⼼中之景。那么,写⼼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景相符,重在写真;⼼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之所好,随情之所⾄,⼼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已。
本⽂语⾔⼗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字句,朗朗上⼝,韵律悠
扬。句中衬以“之”、
“以”、“⽽”等字,舒缓雅致。有时⽤叠⾳词,⾳乐感很强。如“⾈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多⽤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写景,时⽽抒情,时⽽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最后说明⼀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民。他写《归园⽥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种现象,归隐⽥园的也并⾮他⼀⼈。然⽽他的归隐造就了⼀个⽂学家,形成了⼀种⽂学风格,在中国⽂学熠熠⽣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篇⽽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学史中的地位。
扩展阅读:陶渊明⽂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思想家。他的⽂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然的理解也表现其⽂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由抒发,注重诗⽂的⾃然天成,这是⼀种⾮常⾼的境界。然⽽,⽆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学的⾃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这是陶渊明⽂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事的虚伪⿊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活中陷⼊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向乡⾥⼩⼉折腰!”从此,不为五⽃⽶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愿,表现出诗⼈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共⼀百四⼗⼏篇,引⽤《列⼦》、《庄⼦》典故多达七⼗次之多,不能不说对⽼庄思想接受甚深。陶渊明崇尚⽼庄的⾃然美学观,同时⼜是⽣活劳动在⽥园之中,很⾃然地,⽥园⽣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傲岸不屈,追求⾃由的⼈格魅⼒;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园⽣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诗⼈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并成为后世诗⼈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尽⽣命⼒。
归来归去来下一句 扩展阅读:陶渊明轶事之不为五⽃⽶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傲慢的⼈,他⼀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见,于是他马上动⾝。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做⽂章,会对⼤⼈不利的!”这⼀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声,道:“我不能为五⽃⽶向乡⾥⼩⼈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多天县令的彭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