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来归去来下一句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下面小编带来的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我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我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
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我,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齐。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来源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我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仅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述,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来源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厌恶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期望的春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我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我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梦想人生的集中描述。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我的生命始终顺应自
  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欢乐,此即为欢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杯具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进取用世为人生梦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梦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宋人这些评论,是贴合实际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
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2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摇的时期,在传统道德梦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精神的慰藉。本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一样流合污的精神情操,经过描述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梦想。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鲜,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
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
  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一样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
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趣味。
  最终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进取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一样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构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3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中的名篇,写于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后。这篇小赋生动地描述了他摆脱官场生活的束缚,远道归来的喜悦心境和向往淳朴的农村田园生活的高洁情趣,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感情真切,音节和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通篇围绕一个“归”字命笔。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极具冲击力地引出了“归去”之因。在那“不义而富且贵”的仕途中,由于不甘“以心为形役”,由于而“迷途其未远”,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归”才是告别“昨非”,走向“今是”的唯一正确选择。极其自然地引出了对“归途”心境的描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摆脱了世俗的纠缠,何等惬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的愿望何等急切;“乃瞻衡宇衡,载欣载奔”,见到祖屋何等欣喜。这段文字如急流直下,但随即却落入水平如镜的深潭——娓娓而叙的归家之乐:家人的欢迎,庭院的可亲,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同大自然随意的交流,还有“亲戚之情话”读书操琴的`欢乐,同淳朴的农人的交往,为农事而付出的奔忙……。这种恬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更深的思考——“归”之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最终文章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结。这种听天由命的想法似乎很消极,然而在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中不难看出一个正直的有自尊心的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对个性的护卫。
  归去来兮辞赏析 篇4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以平易朴素、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雕琢痕迹。文中骈散相间,将双声与叠韵巧妙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音节铿锵,具有和谐感。更令人百读不厌的是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蓄的隽永深挚的情感。
  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操。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就是以物移情,语意双关的妙句。“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这两句既是写实境,也是写心境。托意深远,表现又极为自然。其佳处正如叶梦得所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描写自己在夕阳下抚摸孤松流连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阳西下,树林阴翳,似乎是当时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则表明自己在迟暮之年仍将保持高尚的节操。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说这两句是“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由此,也可见出陶渊明的身世之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