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之比较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之比较归来归去来下一句
作者:朱芳菲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第05期
        作者简介:朱芳菲(1990—),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
       
        摘 要:《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都是抒写归隐之志,但是两篇文章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差异。
        关键词:《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差异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5-0000-01
        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在仕途不顺畅时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归隐的渴望,皆抒写离开浊世、情归田林的决心。但由于两位作者的家庭背景、政治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这两篇作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 归隐的缘由不同
        张衡“世为著姓”,“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安帝闻张衡名,特派公车征请,至则拜为郎中,迁尚书郎,转太史令,后又做侍中。侍中之职,是一个能直接和皇帝谈话的亲重官职。有一回,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旁边宦官都拿眼睛瞪着他。当时外戚当权,宦官横行,卖官鬻爵,侵害百姓,天下所疾恶的正是这批人。张衡在宦竖威胁之下,不敢直言,捏了一把汗,诡对而出。此时,张衡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本性正直高洁,他曾说“欲巧笑以干媚兮,非余心之所尝”;另一方面,在当时国君昏庸,政权旁落的情况下,始终不敢直斥奸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宦官终不放心,怕他迟早会揭露他们的罪行,于是日夜谗毁,进行离间。张衡不愿久处机密,在永和三年出任河间相,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在任河间相期间,张衡充分发挥其政治才能,政绩斐然。但这时朝政已十分腐败,奸党当道,张衡深感理想难于实现,意图回归自然,避世修养,于是上书“乞骸骨”。《归田赋》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以此来表达退隐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