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恨复长恨,裁作。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 余既三句出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屡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那么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在我国古典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屡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
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假设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挖苦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波,《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
《离骚》。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那么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
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那么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说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
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
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
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说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说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说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
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说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说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说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
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稼轩屡次以屈原自拟,这既有自信、自励且不无自负的一面,恐也具透视时局与个人前途,预见到难免与屈原相同的志意落空的最终结局这悲怆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一遇时机,他总是尽全部聪明才智,投入最大精力毅力,从事振兴和恢复国家的事业。他不能象希腊神话中的海格力士那样,具有转瞬间尽洗三十年未清理的牛栏的神力,只有知其不可而尽全力为之,并同时用词吟唱其生命的悲剧,吟唱精卫填海的孤哀。
陈端仁闽县人,淳熙中曾任蜀帅。稼轩作此词是壬子年岁杪(绍熙三年,1193年)应召入朝时,已废退家居的陈端仁设酒为辛送行,席间酒酣耳热时,二人当不乏慷慨报国的磨砺,恐亦难免朝廷腐败政海风波的牢骚。稼轩即席赋此,主要借《楚辞》抒怀以答友人。
滋兰等句是屈原自传长诗《离骚》中,稼轩照原诗冠余字使用,气慨非凡。然又自称楚狂,可见内心矛盾。据晋人作《高士传》,楚狂指楚人陆通字接舆者,躬耕不仕,孔子过,凤歌嘲之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楚狂参透世事的悲凉心情,乃儒家用世之志修齐治平的反面,与孔丘、屈原大异。换头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反用西晋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
如即时一杯酒。(见《世说》)张因思吴中莼羹鲈脍而弃官归隐,也是一位楚狂。稼轩说一杯酒(生前的清福)哪能和身后的名誉相比,翻了张翰的案,因之也推翻了上片自称楚狂的。用笔夭矫变化难于捉摸。辛胃口很大,要立功、立言,也要立德。紧接着说毫发常重泰山轻,大概是承受陈端仁的提醒,此次进京,千万注意与朝廷和大老们的人事关系。但稼轩岂是谨小之人?故尔情感的浪涛翻卷:悲莫悲生别离,乐莫乐新相识。陈是在闽新知,故云。
笔底波涛全出自胸次非凡,极真诚无一造作语。稼轩此次赴朝是顺利的,回闽即任闽帅,但仅一年就遭劾去职。富贵非吾事是极清醒有预见语。归与白鸥盟指退隐,是刚刚自己否认了的陆通、张翰道路,辛离闽时作《柳梢青》用白鸥语气嘲笑自己: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与这首《水调歌头》的忐忑心情一脉相承。归来归去来下一句
顾随先生谓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诗人的感觉,二者难得兼。中国诗史上只有曹(指曹操)、辛二人如此。(《驼庵诗话》)这首《水调歌头》可见英雄、诗人两个灵魂的痛苦搏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