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电影类型化探索
音乐剧电影类型化探索
    摘要:音乐剧与电影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电影作为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形式之一和音乐剧一样作为舶来品从大洋彼岸传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音乐剧与电影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目前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电影同音乐剧的互动在艺术作品中的联系愈加密切,甚至在歌舞片内部还逐渐产生了可以被看作“音乐剧电影”这样一种子类型。本文主要针对音乐剧电影进行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类型音乐剧电影的特点,通过对几种典型音乐剧电影类型的逐一分析,揭示不同音乐剧电影之间的异同,为音乐剧电影的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类型化;音乐剧电影;舞台银幕交互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推进以及全球化的发展,现代音乐剧与电影的交互也在历史变革中不断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就是由现代音乐剧文本或现代音乐剧思维衍生出了众多的歌舞电影题材和类型,这恰恰也是电影类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史诗型音乐剧电影、校园青春型音乐剧电影、经典剧延伸型音乐剧电影、黑主题型音乐剧电影、梦幻传奇型音乐剧电影及印度现代音乐剧电影等几个方面对不同类型音乐剧电影的特点进行
分类研究。
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
    一、史诗型音乐剧电影
    音乐剧及其电影通过整合融汇多种艺术手法,利用音乐、舞蹈、对白、剧本、表演等叙事元素,不断进行类型演变和创新,把现代音乐剧及其电影推向高峰。2018年,美国上映了由休·杰克曼主演、麦克尔·格雷导演的《马戏之王》,影片讲述了美国著名娱乐商人巴纳姆从一贫如洗变成“马戏之王”的故事。《马戏之王》既融合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众多美学风格,还融合了电影艺术的特性,成为当下好莱坞歌舞片创作样态的重要范本,从中可以窥见音乐剧美学在现阶段音乐剧及其电影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电影媒介特性对音乐剧音乐创作、舞蹈编排、场面调度以及主旨传达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校园青春型音乐剧电影
    美国连续上映了青春题材歌舞电影———《歌舞青春》《歌舞青春2》《歌舞青春3》。电影定位于青少年体,记录了年轻人为追求理念而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体现出热情、阳光、积极等向上精神。《歌舞青春》系列歌舞电影打破了以往青春题材在电影和音乐剧
领域的束缚,实现了喜剧、励志和音乐舞蹈的完美融合,在愉快轻松、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堂歌舞青春盛宴。影片不但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洋溢着青春动感气息,同时在演员的选择上也都启用了年轻演员。虽然演员的表演尚显稚嫩,可他们身上的活力、自然、阳光却征服了全球无数观众。这一系列电影由迪士尼公司出品,采用最前沿的流行音乐把年轻元素与歌舞艺术结合起来,成为现代音乐剧及其电影中的佼佼者。用音乐和舞蹈表现时代特征,是音乐剧及其电影的特质。青春题材具有先天的能量,如阳光、励志、勇气与热情等。好莱坞的导演们深知,高中和大学年龄段的青春少年大都怀揣梦想、饱含热情但容易迷失,也更容易被激发和感染;而音乐和舞蹈本就有超强的感染力,利用最前沿的歌舞和电影技术融汇营造共鸣感,就能够不断创造震撼人心的桥段。青春特点与音乐剧在电影中同频共振、相互交融,立刻就产生了化学反应,激发着观众的热情。通过情感共鸣,也为身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消除了他们内心的迷茫。上述音乐剧及其电影化交互之所以成功,还在于该系列电影也深受着西方音乐剧文化以及美国文化基因的影响。《歌舞青春》里的歌舞并没有让位于剧情、成为剧情的附属品,而是用音乐和舞蹈来叙事,把音乐形态和舞蹈动作当作电影叙事的手段,既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渲染气氛来推动情节发展又通过音乐形态和舞蹈动作直接进行叙事。
    三、经典剧延伸型音乐剧电影
    2000年以后,一大批世界经典的音乐剧被改编成歌舞电影,如《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传统音乐剧也从剧场搬上了银幕。在不背离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影片通过音乐主题并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采用电影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取得了与音乐剧一样的舞台效果。事实上,经典音乐剧改编成音乐剧及其电影后均大获成功。在创作方向上,作曲家勋伯格和剧作家鲍伯利对《悲惨世界》的音乐和歌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创作,怀揣着对爱的理解,拥抱着对理想的追求,从悲伤、痛苦、喜悦、愤怒等细微处洞悉人性,在音乐剧和电影转换间遵循着各自的生产和运作规律,充分运用舞台语言和镜头语言对剧本进行了演绎,突出了主题,达到了社会效果。叙事音乐剧在此继续得到整合发展。霍伯导演通过实景拍摄、长镜头、蒙太奇剪辑、音乐音响、特技制作等视听制作手段,在传统剧场版音乐剧的基础上重新架构了故事情节,把导演的视听思维贯穿在整部作品之中。他利用电影这种综合性表现手段,从文学原著中吸取了叙事的方式和结构,从舞台剧中吸取了演员的表演方法,从绘画建筑中吸取了构图和调,从音乐舞蹈中吸取了节奏,从歌剧中吸取了歌声表达的情意等,加之导演的思维和张弛有度的叙事剪辑,使影片产生了极大的审美表现力。在音乐和歌舞的选择上,《悲惨世界》将音乐和歌曲放大,并用音乐赋予角特定的
音乐表现,让歌声起到揭示人物心理、烘托主题氛围和推进剧情的作用[1]。从音乐的调性、音节、对唱、重唱、合唱、声部、美声、流行以及乐器演奏等方面配合电影,是该片成功的关键所在。影片还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戏剧冲突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从无数成功的剧目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构思戏剧结构时都会关注戏剧冲突,以便让观众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满足,有时甚至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人们真善美价值观的追求。除上述作品外,还有许多由经典音乐剧改编成电影的同类作品,如《发胶》(2002)、《剧院魅影》(2004)、《吉屋出租》(2005)、《曾经》(2006)、《妈妈咪呀!》(2008)等一系列经典音乐剧及其电影。
    四、黑主题型音乐剧电影
    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歌舞电影呈现出叙事手法多样、题材由之前单一圆满叙事方式向反映黑暗面转向的趋势。黑主题歌舞电影就是主题反映社会阴暗面、压抑情绪和底层社会生活的一类歌舞电影,基调灰暗,音乐和舞蹈张力十足。作品中不再是美好世界,而是罪恶与贪婪、对抗与焦虑交织。《芝加哥》和《黑天鹅》都是这类音乐剧及其电影化作品。《芝加哥》突破了“电影附属物”的概念,建立了一个统筹于整体的庞大歌舞结构,整部
电影就是通过一个从凶杀到监狱到法庭的现实故事和一套完整的百老汇歌舞专场的平行发展、交错剪辑而构成的。在这当中,可以注意到:一方面,歌舞场面与现实(故事)场面的时间分配比例达到了空前的二比一,歌舞得到大幅度加强;另一方面,《芝加哥》的歌舞场面一般都被安排、穿插在每个情节叙述单元的中前部,拿人物出场举例,影片的五个主要人物中,维尔玛(Velma)、嬷嬷和比利(Bil-ly)三人的第一次出镜都被安排在了舞台上,这使得人物的舞台戏剧形象异常饱满[2]。从以上两方面的外在表现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芝加哥》的歌舞不仅参与叙事,而且倾向于成为叙事的主体元素。”为了弥合叙事和音乐歌舞之间的差异,此类电影通常采用双重叙事策略。《芝加哥》从影像风格上对叙事现实与歌舞表演进行了鲜明对比,以此形成叙事的张力,再通过对镜头的交叉剪辑来让监狱生活和歌舞场景融合形成相对完整的叙事空间。这是对歌舞电影叙事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开启了音乐剧及其电影化交互的新形式。在监狱生活和歌舞场景的梦幻转化中,演员用奔放的身体表达把监狱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狂野舞台,监狱里的栏杆、桌椅都成为她表达情绪的重要道具,让受众通过舞蹈动作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在狱中,卡莉在桌椅上的一段独舞正是她消除与露西冲突的内心表达。同样是黑题材的音乐剧及其电影《黑天鹅》同样也采取了真实生活中和舞台梦幻中不同的自己,女主角在我与迷失的自我之间反复撕扯直至毁灭,使剧情在叙事现实和歌舞表演中达到了统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