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A卷作文四套(张乃岳老师)
论证有效性分析模拟题及解析
一模A卷
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30分)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2012年开始,上海对每一位外地来沪求学的孩子补贴4500元。因为有这笔数目可观的教育补贴,大批外来人口蜂拥而入,他们冲着上海教育资源,匆匆忙忙而来,根本没有考虑好今后生活的方向,这种隐患,将是未来上海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这种隐患必须引起重视。试想,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带着三个孩子从其他地方冒然闯入上海,明天他们靠什么生活?穷则生变,一部份外来者会选择打工赚钱,但人力资源早已呈饱和状态的上海,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吗?更有部分原本就为分享教育资源而来的流动人口,
因为衣食无着落,而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政府补贴正是造成这种隐患的根本原因。或许,今天的上海能够承担起几十万外来孩子的教育补贴,但是否已经做好了补贴那些家庭的足够准备?万一那些人饮食起居发生了问题,政府如何处理?万一那些外来者抱团骚乱,政府如何平息?
或许你会说,外乡人在这里工作,也是纳税人,是对上海作出贡献的,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上海的教育资源。是的,在上海参加建设的外来者,是为上海作了贡献,但是,如果你在上海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工资报酬,那么,按照契约精神,你没有理由分享其他的权利。
外来者说“人人生而平等,上海的孩子可以享受,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享受”?但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假如你去美国参加一周的工作,然后提出要共享他们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人家答应吗?更何况,最近蜂拥而入的外乡人,很多从来没在上海呆过一天,更别说工作、奉献了。
上海人真的优越吗?有人误以为,上海有那么多的名牌大学,上海人的孩子多幸福,想上
哪一所就上哪一所。但实际上海人的子女上本地名牌大学的并不多。上海的名牌大学,不是为上海人开的,而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
上海人真的优越吗?将近半数拿最低工资的上海人,过着简朴的生活,集全家之力,供奉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外乡的孩子在这里享受着每学年(期)4500元的补贴,本地的孩子被挤压到了贫困的边缘。那些贫困家庭的夫妻,看着外地孩子被政府捧在手心而自己的孩子凄惨地躲在人后,是怎样一种凄凉? 
外地人在上海买车
   
A1主要逻辑漏洞解析   
1. 材料第一段说“外乡人,他们冲着上海教育资源,匆匆忙忙而来,根本没有考虑好今后生活的方向”。这样的人有多少?有代表性吗?如果只是少数,那就难以推出作者担心的“这……将是未来上海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2. 材料第二段提到“更有部分原本就为分享教育资源而来的流动人口,因为衣食无着落,而
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切绝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人有多少?不让他们享受教育资源他们就不会来上海了么?如果他们的下一代在上海也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埋下了更多隐患?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应该得出“要鼓励他们的子女入学,给予其更好的教育”这样的观点更为合理。
3. 材料认为是政府补贴导致了上海的教育资源被外地人挤占,进而导致各种隐患,这样的观点难以必然成立。就算是“安全隐患”,那么如果政府取消补贴,他们仍然选择来沪受教育呢?这种隐患是否会进一步放大?换句话说,政府补贴即便增加了上海教育资源的吸引力,但并不一定是导致未来隐患的原因。
4. 外来人员造成社会治安问题,这种现象不一定是由于外来人员要来沪接受教育造成的。如果有更多社会因素存在,那么上海采取一定的补贴倾斜,不也可以看作一种防范措施吗?
5. 材料只看到了外来人员挤占教育资源的坏处,却忽视了外来受教育者为上海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拉动内需、创造教育领域的就业岗位等等。没有全面分析利弊孰大,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弊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化解,而利却不一定可以替代,那么这样做出的结论可能是
有失偏颇的。
6. “假如你去美国参加一周的工作,然后提出要共享他们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人家答应吗?”这是一个不当比较。且不论美国院校是否拒绝接收外来受教育者,外地人到上海受教育也属于在自己国土上正常流动,不能与到美国求学同日而语。(此处作者从试图论证“政府教育补贴不应该倾斜”,转移到了“不应该让父母不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在上海受教育”,论证方向发生了偏移;论证方式上,语言试图诉诸情感。)
7. 如果教育资源在市场上可以购买而获得,那么只要遵循公平买卖的方式,购买者仍然可以享有相应权利,因此,材料所宣称的“如果你在上海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工资报酬,那么,按照契约精神,你没有理由分享其他的权利”就未必成立。否则按照同样的逻辑,是否也应该禁止外地人分享其他公共服务呢?例如地铁、道路等等……此处论证,强调了外来工作者已经享受了工资待遇,而忽视了他们作为国家公民也有权力享受公共服务。
8. “上海的名牌大学,不是为上海人开的,而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这难以论证教育补贴应该平等。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为了吸引这些“才华横溢的孩子”,资源向他们倾斜一些,期待培养出更多建设上海的新上海人,使上海形成人才高地,这样对上海不是更
好吗?
9. 如果上海的大学中本地生源占了大多数,如果大学录取政策上向本地生源倾斜,那么是否应该得出相反的教育不公平的结论呢?更何况,大学只是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仅以大学为例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是一种以偏概全。
10. 材料开头试图证明,外来受教育者及其父母可能会是潜在不和谐因素,后面又试图说明上海的教育资源“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试问,上海的教育资源到底吸引了哪一类人?这样两个极端的情形有代表性吗?在受教育者踏入社会之前,恐怕很难判断他们到底会成才还是作乱,所以这难以作为评价标准,一刀切的做法恐怕未必可行。
11. 受教育未必是零和博弈,教育资源的匮乏不一定是由外来者造成的,完全有可能是政府投入还不够。材料列举的情况是否也发生在外地人的家里?这些情况又有多大代表性?归根到底,这样的论证难以说明政府的倾斜性补贴造成了上海本地家庭的贫困,对于观点的支持是不足的。
12. “外乡的孩子在这里享受着每学年(期)4500元的补贴”不一定是“本地的孩子被挤压到
了贫困的边缘”的原因。补贴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但家庭收入少并不一定是由于外来者造成的。是否拒绝外地人入学,这种情况就能避免?就算能避免,是否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定、不和谐?
二模A卷
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30分)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国外有专家指出:英国天气之所以特别好,不光是因为它多风,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征收的燃油税使英国的油价昂贵。为了治理空气污染,与其出台各种限购措施,不如提高油价,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从根本上治理空气污染。类似的,水价改革也有利于节约用水。
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我国现在的水价改革还不到位。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每人每月水费支出不应超过其总收入的1%—2%,目前我国的水费还远低于这个水平。杜鹰说,我国城市中的自来水厂有30%是亏损的,与水费附加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也不到位,全国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厂运转中也是亏损的。他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在内的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水价到位。

A2主要逻辑漏洞解析
1. 英国的经验未必适用我国;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未必适用于节约用水。这都是不当类比的错误。
2. 提高油价未必能够治理空气污染。试想,如果消费者对于油价不敏感呢?或者油价属于刚性需求,即使敏感也要用呢?况且,如果中国的空气污染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车辆延迟报废、工厂污染严重等……导致的,那么依靠提高油价来治理污染就未必有效。
3. 材料中说“即使在发达国家,每户或每人的月均水费支出‘不应超过’其总收入的1%—2%”,
既然我国的现状是没有超过,怎么能以此来论证水价应该上涨呢?似乎这更能证明我国水价相对合理。
4. 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可比性吗?此时怎么不讲“国情不同”、“有中国特”呢?况且,发达国家的“1%-2%”就一定科学合理吗?这位副主任的谈话都没有涉及,就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这样的论证恐怕难以服众。
5. 就算有可比性,而且这个比例合理,但每户居民每月缴纳的水费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例如中国居民更注重节约用水,而不是定价偏低。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以此作为“水价改革”的理由似乎说不过去。
6. 材料由我国人均水费占收入比例低于1%-2%便得出我国水价需要改革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一个社会的人均水费占总收入百分比是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不能简单的认为低于1%-2%便是需要改革的,试想,如果我国水价现状的百分比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比很合理,那么水价改革不就是画蛇添足吗?
7. 市场中的定价往往是由供需决定的。如果中国的水资源并不紧张,那么无论居民水费多或少,都不应以行政力量来主导涨价。
8. 就算中国水资源很紧张,需要政府加以调节,也要考虑谁造成了这种紧张。如果企业用水占了自来水产量的绝大部分,那么调价似乎更应该针对企业用水,尤其是用水大户。这样的调价才能更加有效配置资源,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所有用户调价、眉毛胡子一把抓呢?
9. 城市中的自来水厂有30%是亏损的,那么农村的自来水厂如何呢?部分企业的亏损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状况。如果农村的自来水厂在我国所有自来水厂中所占比例更大,则仅以城市中的部分亏损的自来水厂举例,样本缺乏代表性。
10. 由提供的数据来看,多达七成的城市自来水厂并不是亏损的,可见亏损的成因不一定是收入不足。如果亏损的原因是成本控制不力,那么以此论证应该提高水价似乎类似抱薪救火。
11. 虽然“全国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厂运转中也是亏损的”,但是“四分之一”这样的比例似乎无法说明“与水费附加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也不到位”,否则如何解释其余四分之三的污水处理厂并不亏损呢?
12. 即使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存在亏损,也不必然是水价收费不到位造成的。可能有的企业自身存在着经营不善等问题。所以,企业亏损和水价不到位之间并无必然因果联系。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就没有道理让消费者为管理不善经营不善来买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