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5.2级地震什么概念三、教学提纲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的地震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原因
2.我国泥石流的分布
3.我国滑坡频发的原因
4.我国滑坡的分布
四、教学建议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考虑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并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建议本节讲3课时,“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用2课时。另外1课时,结合本地的地质灾害类型,开展校本课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开展选修课程。
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一样都是影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不同的是在我国虽然分布很广,有一定的地质规律,但它不如气象灾害那么普遍。并且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较强,虽然频发但很难完整记录其发生和发展
的全过程。学生对地质灾害缺乏直观感受。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增强其震撼力,充分体验到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建议本节采用“情境引入一问题引导一协作学习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质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做相应的迁移和拓展。
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印尼海啸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苏门答腊又一次震声隆隆。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2004年末的那次人类史上的巨大灾难:播放录像:“CCTV—焦点访谈《关注印度洋大海啸》”
说明:此次海啸由震级为8.9级的海底地震引发,片中关于地震有较逼真的动画模拟,对此次地震及海啸造成的灾难也做了简要的介绍。播放录像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感受到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为地质灾害的学习创设情境。
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学生阅读归纳概括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使学生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三个特点中应重点强调种类齐,不仅灾害类型多,而且不同地域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地震在台湾及喜马拉雅山等地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在全国分布都很普遍,尤以黄土高原严重;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第一部分我国的地震灾害围绕地震的特点、多发的原因及分布的规律展开。关于地震的特点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资料一:投影1:2004—2005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
*2005年04月08日西藏仲巴县6.5级地震
*2005年04月06日新疆乌什县5.1级地震
*2005年03月06日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级地震
*2005年02月15日新疆乌什6.2级地震
*2005年02月01日台湾宜兰6.3级地震
*2005年02月19日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级地震
*2004年10月19日云南保山发生5.0级地震
*2004年10月15日台湾以东海中6.2级地震
*2004年08月10日云南鲁甸昭通间5.6级地震
*2004年07月12日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级地震
*2004年07月03日西藏班戈5.2级地震
*2004年06月29日青海治多5.3级地震
*2004年05月26日浙江舟山4.3级地震
*2004年05月23日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级地震
*2004年05月19日台湾以东沿海6.7级地震
*2004年05月16日台湾以东海中5.4级地震
*2004年05月11日中国青海德令哈5.9级地震
*2004年05月08日以东海中5.6级地震
*2004年05月04日中国青海德令哈5.5级地震
*2004年05月01日花莲5.2级地震
资料二: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 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 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1668年山东莒县
郯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三: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
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1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1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总结:从以上资料中得出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关于我国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的教学:
【建议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播放录像——唐山大地震使学生对地震有一个怵目惊心的直观感受,强化了学生的灾害意识。震惊之余,学生不禁要问: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呢?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国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1图2—16“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在图上出自己家乡所在位置并说明是否在地震带上。教师:还有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区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从以上地震的分布来看,我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总结: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西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而东部主要分布在台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引导学生复习再现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正处在这两大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然而我国内陆地区,比如,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也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引发学生思考。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和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进行对照。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综合以上阐述可知: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建议二】填图绘图,突出重点,归纳总结,探究规律。 *教师给出资料: 序号 世界著名地震 中国著名震
经度 纬度 经度 纬度 1 120°W 40°N 110.3°E 34.8°N 2 110°E 5°S 107.8°E 34.5°N 3 77°W 4°S 112.8°E 38.9°N 4 88°E 23°N 111.7°E 36.3°N 5 121°E 14°S 109.7°E 34.5°N 6 34°E 7°N 119.0°E 24.7
°N 7 74°W 44°N 118.5°E 34.8°N 8 70°W 30°S 117.0°E 40.0°N 9 10°E 45°N 105.3°E 37.4°N 10 85°W 13°N 103.1°E 26.3°N 11 125°E 23°N 102.0°E 29.9°N 12 30°E 35°N 83.5°E 43.7°N 13 140°E 35°N 103.0°E 25.0°N 14 12°E 46°N 104.7°E 33.2°N 15 75°E 28°N 85.0°E 43.5°N 16 105°W 61°N 118.2°E 39.6°N 17 68°W 47°S 120.6°E 23.9°N 18 175°E 41°S 121.6°E 24.0°N 19
121°E
17°N
117.0°E
23.5°N
*学生准备材料: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4支不同颜的铅笔。 *完成活动步骤:
1.表中是有关世界和我国地震分布的数据,请分别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用不同颜的铅笔用圆圈标出地震发生的位置。
2.参照教材P .51图2—16把其所在地震带用第三种和第四种颜的铅笔涂上阴影。(为提高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分组进行填绘。)
3.填完之后,由学生指出它们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一个地震带上,进一步阐述我国和世界的地震分布规律,探讨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过渡:俗话说,祸不单行。比如在我国川、滇、黔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较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灾害过后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第二部分: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建议一】复习再现,创设情境,问题引导,解决问题。 复习再现: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观看录像:电影《极地营救》片断,创设情境,感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的欲望。
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滑 坡 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教师:影片中泥石流发生在什么地区,你能在教材P.52图2—17中出来吗?从图中可以看出泥石流还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学生: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川滇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和东北山地等地区。
教师: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燕山、山西太行山、四川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此线以东泥石流呈零星分布。那么上述地区在地形、地势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A都是分布在山区,B四川盆地周围广布,C点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级和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转换处。
教师: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分布与我国的地形地势关系密切。那么,是不是具备了地形地势条件就一定会暴发泥石流呢?显然不是的。地形地势以及大量松散的物质的存在只是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条件,要想暴发还必须有暴雨的激发。从图2—17的分布区看,泥石流的分布区,也多是暴雨频发的地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来自冰川融化。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疏松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建议二】运用比较法,求同存异,加深对滑坡和泥石流的认识。如下页表:
比较法还可运用在以下知识点的教学中:A.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教学中将中国地形图、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加以对照,探讨中国山脉的分布与泥石流和滑坡分布的关系;
B.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的关系。教学时投影泥石流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和滑坡构造示意图(见资料荟萃)并加以比较。泥石流的形成应在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山谷地区;产生滑坡的斜坡一般情况下在岩石上的坡度为300~40,在松散堆积层上的坡度为200以上。
【建议三】案例教学法
利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的教学。例如:资料:
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沙兰镇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俗称“沙兰坑”,为坑型,周围是环型山坡的特殊地形。2005年6月10日下午,沙兰河上游突降暴雨,瞬间形成洪峰,并引发泥石流,沙兰镇中心小学被淹。截至目前已造成92人死亡(学生88人。村民4人),并有17人失踪,14人受伤。
类型概念
影响因素分布
关联性相同点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
泥石流由暴雨、
冰雪融水
等水源激
发的、含
有大量泥
沙石块的
特殊洪流
1.山区地
形坡度较
大
2.土体或
岩体下面
有隔水层
3.雨量集
中 4.森林
覆盖率低
5.地震
6.人类活
1.便于集水、
集物的地形地
貌(如沟谷)
2.暴雨激发地
表水冲刷造成
3.冰川的融化
1.与地形地
势关系密
切,主要分
布在我国地
势的阶梯转
换处
2.东部地区
稀疏,西部
地区密集
3.秦岭、川
滇山地是集
以燕山、太行山、龙
门山、邛崃山、大凉
山和乌蒙山一线为
界。该线以西泥石流
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以东泥石流呈零星
分布暴雨泥石流分
布在西部和半干旱,
半湿润区;冰川泥石
流分布在102°E以
西
1.二者可
能分布在
一个地
区,并且
成因上是
关联的
2.二者其
一可能是
主灾,另
一个是诱
发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