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中国特⾊⼤城市⽓象现代化之路
4⽉8⽇,上海率先实现⽓象现代化总结暨“⼗三五”发展启动会在沪召开。张翔宇摄影
4⽉8⽇,关⼼、⽀持以及投⾝上海⽓象现代化建设的⼈们聚在⼀起,总结上海率先实现⽓象现代化的经验,并为“⼗三五”⽓象事业发展擂⿎加油。
艰难困苦,⽟汝于成。为了率先实现⽓象现代化,有太多⼈付出了艰⾟与汗⽔,克服了重重难关。如今,我们有底⽓宣告世⼈:4年多来,正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与中国⽓象局的⾼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上海探索出了⼀条具有中国特⾊的“⼤城市⽓象现代化之路”。
作为国际化⼤都市,上海⽓象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上海风格、中国⽓派、世界⽔平、科技引领”的发展定位;始终突出以业务技术突破为核⼼的科技能⼒现代化、以法治保障为依托的社会服务现代化的“两条发展主线”;融⼊上海科技创新中⼼建设、融⼊城乡发展⼀体化进程、融⼊智慧城市建设、融⼊⾃贸试验区建设、融⼊服务国家战略——“五个融⼊”成效进⼀步显现。
咬定青⼭不放松
对标国际先进做好顶层设计
—
—开启伟⼤航程的第⼀步,便是准⽬标。离弦之箭要想⼀击中的,必须瞄准唯⼀靶⼼。作为中国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城市之⼀,历史机遇造就了这颗“东⽅明珠”。⽽凡事必⼒争跻⾝世界先进之列,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腔调”。
上海的⽓象现代化试点很好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象现代化”的问题。“对标国际先进⽔平”是上海⽓象现代化建设的最关键指标。
在全球坐标系中设定⽓象现代化⽬标和推进路径,使得上海⽓象现代化⼀开始就站在较⾼的起点上。事实证明,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标准”“严要求”是“出成绩”的基础。正是在这⼀⽬标指引下,短短⼏年间,上海⽓象⼯作在⼀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达到了世界前沿⽔平。
这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都市的需要,也是中国⽓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有价值的“试验⽥”,更是上海⽓象⼯作者敢为天下先的⽓魄与胆略。中国⽓象局局长郑国光曾评价道,上海⽓象是中国⽓象对外的重要窗⼝,也是我国⽓象现代化⽔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上海在我国率先开展⽕箭探测台风试验,率先实施长三⾓观测预报互动试验,率先发布10天空⽓质量预报,率先实现⽓象业务ISO9000认证,率先探索⽓象现代化第三⽅评估机制,率先众创研发⽓象可穿戴设备,率先众筹创建混合所有制远洋导航企业,率先发布⽓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管理和信⽤管理办法,率先探索巨灾保险社会众包机制……⼀个个“率先”,写就追赶者的执着。
欲追逐先进,必先学习先进。上海⽓象部门承担了多灾种早期预警等4个世界⽓象组织国际⽰范项⽬,这显著提升了上海城市防灾减灾、短时临近预报、台风路径预报和环境⽓象等⽅⾯的能⼒;积极参与城市天⽓和⽓候服务综合⽰范项⽬、沿岸洪涝预报⽰范项⽬、航空研究发展和业务预报⽰范项⽬等其他⼀批国际⽰范项⽬,在数值模式、雷达探测、台风预报、短临预报等领域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使上海⽓象⼯作相关领域保持在世界前沿。
准确选择⽬标是⾛好发展之路的关键。通过⼴泛开展国际交流和技术合作,上海充分利⽤全球资源来助推⽓象核⼼技术攻关取得有⼒进展。特别是围绕区域⾼分辨率数值预报这个关键,努⼒实现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在台风海洋、卫星遥感以及交通、航空、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核⼼技术突破。⽬前,上海已初步建⽴短临预报和精细化的格点预报系统,取得台风集合预报产品应⽤技术和台风预报不确定性分析技术的突破,台风预报预警能⼒步⼊国际先进⾏列。
那么,如何正确选择前⾏⽬标?中国⽓象局与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象现代化进⾏的顶层设计正如指引航程的灯塔。
2010年,多年励精图治“孕育”出的世博⽓象之花绽放。就在那时,中国⽓象局与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在考虑“下⼀步怎么⾛”的问题。2011年,中国⽓象局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局和⽓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象现代化试点的重⼤决策;当年10⽉27⽇,上海成为率先基本实现⽓
象现代化⾸批试点省市之⼀。“上海要继续探索,在全国率先实现⽓象现代化!”郑国光和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共同为上海⽓象现代化敲下定⾳的⼀锤。
四年多来,围绕上海⽓象现代化试点⼯作,中国⽓象局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上海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以《上海率先实现⽓象现代化实施意见》为基础,上海⽓象现代化发展⽅向逐渐梳理清晰。正因为⽬标明确、道路清晰,前⾏的步伐才显得格外坚实。
沉⾈侧畔千帆过
坚持多元发展凭改⾰出动⼒
——发展源于改变,改变始于⾏动。实现任何伟⼤事业的路途都不曾平坦;⽽动⼒问题不解决,前进就是⼀句空话。动⼒从决策中来,动⼒从⼤众中来,动⼒从改⾰中来。正所谓,⼤鹏之动,⾮⼀⽻之轻也;骐骥之速,⾮⼀⾜之⼒也。
上海的⽓象现代化试点很好地回答了“谁来推进⽓象现代化”的问题。上海⽓象现代化不是⽓象部门⼀家的现代化,⽽是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推进机制。
⽓象领域的部市合作机制,正是在上海率先建⽴的。中国⽓象局和上海市政府以双重领导决策机制为保障,以部市合作机制为平台,以部市合作重点项⽬为抓⼿,充分调动中央和地⽅特别是地⽅政府⽀
持⽓象⼯作的积极性,围绕⽓象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象改⾰发展的重⼤问题开展合作共建。如今,部市合作机制把国家和地⽅的优势聚合起来,⽓象⼯作完全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局,实现与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以谋⼀域。正是因为上海的⽓象现代化事关上海现代化⼤局,各级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在上海率先实现⽓象现代化利在当地、功在全国,因此,他们真正把⽓象现代化看作“⾃⼰的事”。
多年来,上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对⽓象现代化⼯作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持:协助解决政策、资⾦、⼈才等⽅⾯的问题;加⼤与⽓象相关⼯作的绩效考核⼒度,纳⼊政府考核,确保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创新建⽴了⽓象现代化第三⽅评估机制等。
与此同时,社会参与、协同推进⽓象现代化建设的⼒度也不断加⼤。从腾讯等互联⽹巨头到上海交⼤、华东师范等知名⾼校,从⽓象爱好者到市民监督员——正因为建设过程中集聚了各⽅⼒量和资源,做到了“多元参与”,上海的⽓象现代化才能真正接地⽓,满⾜公众的实际需求。
上海市⽓象局局长陈振林说,这是⼀条通过探索⽽得出的发展之路:政府为纲、部门为常、社会为⽬,纲常相依、纲举⽬张,多种机制的优势和活⼒同时得到激发。
然⽽,探路前⾏就意味着必须披荆斩棘。现代化建设最终要从深化⽓象改⾰中汲取核⼼动⼒。作为⽓上海台风什么时候来
象现代化⾸批试点省市,上海⽓象现代化建设的起点较⾼,也能够较早触摸到现代化“红利”。但同时,如何冲破发展瓶颈,使上海⽓象现代化站上新的平台,成为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的挑战。逆⽔⾏⾈,不进则退,诚如是也。
——通过抓好区域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体制改⾰试点和⾃贸区⽓象服务市场管理改⾰试点两项重点⼯作,上海⽓象部门以点带⾯,把全⾯推进⽓象现代化和深化⽓象改⾰、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在⼀起整体推进。
——以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牵引⼒。为了练好“内功”,从根本上提⾼⽓象预报预测的准确度,上海瞄准⽓象预报核⼼技术的“靶点”精准发⼒,围绕区域⾼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研发攻关,以“数值预报+”理念推进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紧抓区域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体制改⾰试点,探索以科学家为主体的⽓象科技攻关机制、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才激励机制。
——以制度创新作为现代化的驱动⼒。紧抓⾃贸区⽓象服务市场管理改⾰试点,上海探索“有标准、有制度、有机构、有系统”的⽓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内部纵向整合、外部横向联合、管理信息融合的⽓象市场监管能⼒建设措施。此外,积极推进防雷⾏政审批制度改⾰,取消⼀批、清理⼀批、下放⼀批,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
⽽改⾰与创新的根本还是在“⼈”。近年来,上海启动⾸席科学家领军⼈才、⾻⼲⼈才、青年英才和⽓象
新苗4项⼈才培养⼯程,启动台风、数值预报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保障⽓象业务体制改⾰和科技创新⼯作全⾯推进;加⼤吸引国际先进⽓象⼈才的⼒度,积极构建国际专家咨询⽹络,提⾼了科研团队的整体⽔准,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在率先实现⽓象现代化的道路上,上海努⼒理顺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进⼀步提⾼,进⽽确保现代化建设能够实现“可持续”。
实现“可持续”。
安得⼴厦千万间
融⼊社会发展细节彰显效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现代化建设要想真正获得社会认可,必须让更多⼈从中获益。能否坚持公共⽓象发展⽅向,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局,是⽓象现代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检验⽓象现代化成效的根本标准。
上海的⽓象现代化试点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发挥⽓象现代化建设效益”的问题。⽓象现代化不是孤⽴存在的,它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上海以需求为导向,提出以“五个融⼊”的⽅式推进⽓象现代化,在融⼊中谋求发展,在服务中提⾼⽔平。
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在⽓象现代化发挥效益之时,落于细节,见于毫微。
2015年6⽉16⽇⾄17⽇,⼊梅伊始,申城遭遇强降⽔。位于⾬势最强之处的杨浦区新江湾社区却⼀改“逢⾬必涝”的旧⽇景象。当天16时许,潘家新等90多名社区市政及街道防汛⼯作⼈员同时收到社区内涝4级风险预警短信;在社区⽹格化管理平台上,⽓象风险预警提⽰信号也在不停闪烁。根据预案,社区⼯作⼈员携带抽⽔泵迅速赶赴积⽔⾼风险区。17⽇凌晨,当地⼀⼩时降⽔量突破40毫⽶,但整个⼩区在这场特⼤暴⾬中没有出现⼤⾯积积⽔情况。“市⽓象局专门为新江湾社区提供29类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风险预警提前12⼩时发布,有利于我们及时、精准分配社会管理资源。”潘家新说。
上海市⽓象局与地铁公司合作搭建并开通了“轨道交通⽓象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平台”。⼀旦地铁沿线全⾃动⽓象站测到⼤风、暴⾬等情况时,预警平台会发出警报,经确认后地铁公司将启动相关预案。2015年7⽉11⽇,在第9号台风“灿鸿”影响上海期间,轨道交通16号线龙阳路⾄惠南东站区段启动⼤风Ⅲ级预警,及时采取限速措施。这与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导致多条轨道交通临时紧急停运的情况形成鲜明对⽐。
今年1⽉15⽇,当上海市⽓象台⾸席预报员漆梁波拿到未来10天的数值预报结论时,他不太敢相信9天后会出现数值预报所显⽰“-7℃”这⼀创纪录的“超低温”。预报团队⽴即加强对天⽓形势的分析讨论,⽽
直⾄19⽇,结论依然稳定。他们⽴即决定发布这⼀预报结论,最终在上海抵御“世纪寒潮”中发挥关键作⽤。事实证明,通过下⼤⼒⽓发展,上海的数值预报⽔平有了显著提⾼,直接提升了城市⽓象服务能⼒。
⽬前,上海已经建⽴从临近预报到年度预测的⽆缝隙预报体系,预报质量稳步提升;24⼩时晴⾬预报准确率达到
89.75%,最⾼⽓温预报准确率达到91.4%,在全国处于领先⽔平;台风影响风⾬预报准确率达到88.63%,路径预报误差减⼩到63.7公⾥。此外还推出了“上下班时段天⽓预报”“3⼩时天⽓预报”“未来10天逐⽇天⽓预报”等⼀系列精细化预报产品。特别值得⼀提的是,上海建⽴了⽔平分辨率为3公⾥的区域快速循环更新同化系统、⽔平分辨率为9公⾥的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平分辨为15公⾥的区域集合预报系统,能够实时⽣成乡镇级站点和精细化格点预报,对提⾼精细化预报能⼒起到重要⽀撑。上海强对流天⽓预警能⼒也不断提⾼,⽬前,预警时效已延长到144.3分钟,较2012年提⾼了110.4分钟。
随着《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办法》的实施,以及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投⼊运⾏,上海已经形成了全市预警信号集约化发布机制,⽓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100%。上海初步建成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开展多灾种风险分析与研判,其成果被世界⽓象组织在国际范围内推⼴。
在上海,⽓象部门参加了19个专业部门机构,成⽴城市内涝、交通⽓象、航空⽓象、健康⽓象、海洋⽓象等5个⽅向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作组,不断提⾼⽓象服务保障的针对性:与应急部门合作,探索建⽴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与环保部门合作联合发布空⽓质量预报;与港⼝管理部门合作探索建⽴“港⼝⽓象官”制度;与农业部门合作成⽴农业⽓象中⼼,开展绿叶菜⽓象灾害指数保险等服务;与卫计部门合作,推进健康⽓象服务,提供感冒、⼉童哮喘等⽓象风险预报信息产品,开展针对上海多家幼⼉园的感冒风险评估;与旅游部门合作成⽴国际旅游度假区迪斯尼⽓象台……
与此同时,上海主动服务和融⼊国家⽓象战略,⼤⼒发展远洋⽓象导航,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能⼒;与上海商飞共建试飞⽓象保障中⼼;牵头编制《长江经济带⽓象保障协同发展“⼗三五”规划》,为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谋划发展;在南海开展台风⽕箭探空试验,为保障南海安全投⼦布局。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提供的第三⽅评估报告中,23.8%的受访者针对⽓象预报服务选择很满意,57.9%的受访者选择基本满意;在预报信息便利性评价⽅⾯,45.2%的受访者表⽰基本满意,41.6%的受访者认为很满意;⽓象与经济⽣产⾏业紧密度得分达100,专业⽓象服务认可度得分为93.8。
⽣产⾏业紧密度得分达100,专业⽓象服务认可度得分为93.8。责任编辑:春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