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意见 葱烧海参怎么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厅
【公布日期】
【字 号】豫农种植[2007]39号
【施行日期】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意见
(豫农种植〔2007〕39号)
各省辖市及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中牟农业局:
十一高速免费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水稻生产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农发〔2007〕8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水稻生产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此意见。
  一、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我省重要的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扩大引黄灌溉,大面积高产开发,一优双高开发、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和优质无公害稻米及产业化开发等措施的实施,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水稻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开始起步,制定实施了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稻米质量逐步提高,种植效益不断增加,一大批优质无公害水稻、绿稻米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新乡、濮阳等人世间郝冬梅结局
地的大型稻米批发交易市场开始运行,稻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稻米的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势头强劲,水稻种植已成为沿黄地区和豫南地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与2000年相比,2006年全省水稻面积904万亩,增加了215万亩,稻谷总产量426.69万吨,增加了108万吨,单产472.1公斤/亩,提高了10公斤,单产比全省粮食平均单产高出30.4%。中籼稻亩纯收益315.5元,粳稻亩纯收益610 元,显著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尽管我省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滞后。沿黄稻区可供选择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较少,品种更新换代较慢;豫南稻区外引品种较多,生产上品种使用存在多乱杂现象。二是优质稻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推广速度较慢,优质无公害、绿稻米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三是水稻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统防统治面积较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水稻形势不相适应。四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插秧不到1%,机收面积只有一半左右。五是稻米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包装档次较低。今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水稻生产发展,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意义重大。
  二、工作思路与发展目标
  工作思路:要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则,在低洼易涝地区和大型水库灌区,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沿黄稻区要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示范步伐,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推广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及无公害、绿、有机优质稻谷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稻米质量,扶持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提高质量档次。豫南稻区要大力发展超级稻和优质杂交稻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粳稻,改善稻米品质。通过抓品质提升,抓产量提高,抓产销衔接,抓加工档次,促进我省水稻生产实现新突破。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要扩大并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500万吨,亩产达到500公斤,分别比2006年扩大96万亩,提高28公斤,增加75万吨。在沿黄地区要完成一次品种更新换代,新建成一批优质无公害、绿、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进一步制定和推广各类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豫南稻区超级稻种植要占到水稻面积的60%以上,积极推广优质杂交稻和适宜的粳稻品种。扶持壮大10家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完善3-5个大型优质稻米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格局。
  主要任务: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期间,着力抓好“一密五推”六项技术措施。一是合理密植。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力、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亩穴数、基本苗,构建合理体,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步伐,为进一步提高单产提供种源基础。三是推广先进实用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旱育秧、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抛秧等实用标准化技术,提高技术入户率。四是推广统防统治。积极发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做到准确预报、科学用药、统一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五是推广配方施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完善稻田养分测试、田间试验、肥料配方、配肥生产、施肥技术等核心技术环节,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六是推广机械化作业。全面推广整地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保证适时插秧和收获,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减轻劳动强度,缩短插秧期,推进标准化生产。
店铺介绍怎么写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生产扶持。要继续争取落实国家对我省的水稻扶持政策,力争2008年启动我
省水稻良种补贴或超级稻良种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发展,使水稻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达到100%,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以上,亩增收50元以上。同时,提高稻米加工水平,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经过几年努力,实现提高产量,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
  (二)加快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增加水稻科研投入,完善水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水稻育种攻关能力。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高水稻良种率。分区域明确主导品种,建立推广品种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加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超级稻”推广步伐,适时推进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在沿黄稻区要重点推广豫粳6号、红光粳1号、郑稻18、方欣一号、黄金晴、水晶3号等。豫南稻区要重点推广两优培九、粤优938、D优527、郑稻18等。
  (三)大力推广保优节本规范化栽培技术。一要应用简便高效育秧技术。大力推广盘育抛秧,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机械化插秧。育秧苗床或育秧盘中,普施壮秧剂,防治青枯、立枯死苗。二要合理栽插方式。提倡适期育秧,偏早移栽。要因地制宜,选用正确的栽插方
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式,实现合理密植。人工插秧的,大力推广宽窄行栽培,豫南稻区每亩1.5-1.8万穴,沿黄稻区每亩1.8-2.2万穴。通过科学管理,保证亩有效穗达到推广品种的适宜穗数。三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示范精确定量施肥。根据不同土壤供肥能力和不同水稻品种需肥量,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微肥缺的地方,重点补施锌肥、硅肥、硼肥等。四要科学用水。要根据当年水资源情况,科学管水、科学用水,充分提高水分利用率。保证水稻生长发育各关健环节对水分的需求。大田水分管理坚持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分次晒田,寸水孕穗,干干湿湿到成熟,适期断水晒田收获。五要综合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适时防治各种病虫害。坚持绿植保观念,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准确测报病虫害,抓住最佳防治时间施药,减少防治次数、降低稻米农药的残留量,保证米质。重点防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和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
除锈的方法
  (四)搞好稻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优粮工程、种子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中,进一步向水稻生产基地倾斜,切实加强稻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产稳产标准化稻田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重点完善配套稻区排水工程,修复、硬化灌水渠系,开挖建设蓄水工程和新扩稻区灌、排渠系及田间工程,并进行打井配套,确保井、渠双配套,保证水稻生产用水。
  (五)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继续扶持一批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帮助其提高加工能力,研究创新加工工艺和包装技术,改进稻米加工品质,提高整体质量档次。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大中型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在优势产区集中建设或改建一批现代化的产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区域性的优质稻谷物流中心。要注重加快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贸易型龙头企业,培植代理商队伍和营销公司,发展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形成多元化的流通主体,全面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有效拓展市场空间。逐步建立延伸至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
  (六)积极开展高产开发示范活动。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在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建设5个水稻高产示范区,集中连片创造亩产700公斤以上的万亩示范片。通过高产示范,挖掘不同区域和规模的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积极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将品种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个示范片要制定具体的技术工作方案,实行技术承包负责制,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搞好测产和评估,及时总
结推广增产模式。同时,要积极开展优质无公害、绿、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我省优质稻生产开发建设。
  (七)抓好技术宣传和培训。适应各优势区域高产水稻生产发展的需要,调整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方向,积极培育与区域化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主体,根据不同优势区,有针对性地组装配套和推广成套水稻生产实用技术,为优质水稻生产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豫南、沿黄稻区要分区域分类制定技术措施,分类开展田间管理,努力提高稻田管理水平。在生产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开展技术讲座,开设稻管专栏,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稻田管理技术,把各项管理技术要点送到农民手中。 要结合“科技入户”、“手机短信”、“科技大蓬车”等项工程的实施,开展大规模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