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04期f4鎳论祕融媒论道《人物M信人物报道叙事技巧
官其玲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近年来,各大报刊的报道成为了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这也是数字报道的一 种形式。大多数的杂志选择使用平台来进行新闻报道。而在形式上,对一些人物的采访和简介成 为各大报纸杂志的固定专栏。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和文本,对于《人物》这本杂志的人物报道进 行分析,在总结国内外叙事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物>1故信人物报道的叙事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数字报道;人物报道;叙事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021-03
最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把人物放在主要地位,从而 来进行整篇的叙事。但是这种叙事也是需要技巧的[3],如果没有技巧只是空用这种形式,也谈不上是优秀的 新闻报道。本文从《人物》2013年-2020年发 表的人物报道入手,来总结《人物》人物报 道叙事技巧,如果能把总结出的技巧用于新闻写作中 去,就能够创造出有价值并且有新意的人物报道,在受 众中受到欢迎。
一、研究的角度
(一)叙事学角度
叙事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叙事的科学,是关于叙 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事学起 源于20世纪初,托多罗夫是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 的学者,托多罗夫认为在叙事学所研究的领域下,文本 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中心,无论采用何种媒介来传播,文 本都是永恒不变的研究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叙 事学体系也渐渐兴起,其对经典的叙事学进行了修正 和完善,从研宄普通受众的认知框架和叙事体验入手,更加关注文本如何产生意义以及对于读者的重要性和 读者的接受度。到了 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不断地发展 壮大,开始与其他主流学科结合,新闻叙事学就是叙事 学与新闻学的交叉融合。叙事学的研宄对象是叙事作 品和叙事方法,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图虚构的文本。新闻 叙事学要求记者不能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必须客观、真实地为读者报道最真实的事件,新闻叙事学是以事 实为基础,把新闻叙事作品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新 闻文本中总结并归纳出新闻叙事的一般原理,研究新 闻叙事的规律、方法、原理及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人物》人物报道叙事技 巧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仅仅只是对新闻报道的一个基 础写法的分析,并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阶段,所以我们 只是简单地利用经典叙事学来进行相关的分析,不对 其报道之后的一些互动与背景进行探讨。
(二) 用叙事学研究人物报道
有人也许会问,“叙事学不是叙事的吗,能不能用 来研究人物报道?”答案是肯定的,人物报道实质就是 一种文本,而正如上述叙事学的概念所说,叙事学研究 的核心就是文本,无论是研究目的是什么,永久不变的就是对于文本的研究。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叙事学完 全可以用于研究人物报道。
本文利用叙事学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人物报道的 叙事技巧是合情合理的。本文将采用经典叙事学的分 析方法,对《人物》人物报道的叙事结构、叙 事时间、叙事距离和叙事策略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和归纳。不过,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物报道的特 殊性,我们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模板来分析归纳,而是应 该深入探讨,这种技巧为什么用在这里?用在这里有 什么好处?换一个技巧可以不可以?不用这种技巧会 有什么影响?
二、 新闻叙事
(一)我国新闻叙事的研究[61
新闻叙事即上述在介绍叙事学时所介绍的,是新 闻学和叙事学的结合,所以它的起步比较晚,导致它的 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相关学术理论比较少。我国研宄 新闻叙事学的著作只有将索绪尔的话语分析和叙事结 合起来的《新闻叙事学》以及主要从叙事声音、叙事语 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方面进
行叙事学研究的 《新闻叙事学》,前者除了提供对新闻本身的描述之外 还将记者个人的认知、社会环境等这些客观的因素也 加以考察。这两部著作是在研宄新闻叙事领域的两部 重要的作品,对于我们进行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二)对人物报道的新闻叙事研究
对于人物报道的新闻叙事研究一般都用于典型人 物的报道上,有很多经典的报道都是利用叙事学理论 来分析典型人物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研宄 都集中在《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周末》这些杂志的人 物报道分析上,而本文却是从《人物》入手,因为《人物》在后期的发展中联合了《南方人物周刊》等一些杂志,所以具有代表性,其次我们还从它的入手,能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紧跟潮流,让受众更加能够 接受。
三、 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2013年到2020年《人物》发表 的人物报道入手,对其叙事技巧进行归纳总结[2]。其中 我们选取了我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北京零
作者简介:官其玲,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
21
设置特殊意义的号融媒论道第4卷第04期
点后》《顶多读完这面墙,你就死了》《返璞归真》《于是 之前往可以开口说话的世界》《我终将离梁庄而去》《北 京零点后》《查建英的国家》等等一些文章,在选取过程 中,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具有重大性和影响力的文章,尽 量涵盖《人物》所发布的人物报道的各个类 型。虽然在选取上会存在一些偏差,对于最终的结果有 一定影响,但是仍能在大体上反映出《人物》公众 号人物报道的一些叙事特征。
四、叙事结构
(一) 因果线性结构
因果线性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叙事结构,它是以事 件的因果关系为主要动力来推动整篇报道叙事的进 程,其叙事线索是以线性时间展开的,它关注的是一个 或者一系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因果线性 结构是人物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特别是在 要表现人物特殊的故事的时候,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不 停地向读者抛出原因,吸引他们读下去。
在《人物》的人物报道中,使用这种叙 事结构非常频繁,如在《于是之前往可以开口说话的世 界》中的一段文字:于是之的病,在医学上叫“弥漫性脑 血栓”,通俗的叫法是“老年痴呆”,严重
时,他嘴角总在 不停地动,像嚼着口香糖。他总觉得口腔一侧有东西,像含个橘子瓣儿似的,需要不断用舌头把它拱开。这种 手法非常的巧妙,既写了所报道人物最重要的故事,又 在叙述中用人物的性格的线索把它们连了起来。这使 得读者在读这篇人物报道的时候,不仅仅是了解到报 道任务的生平信息,而是切实地感受到这个人物。这类 叙事结构在《人物》的人物报道中很常见,还有些报道不是从性格入手,而是从人物的其他方面 入手,比如欲望、习惯等等,这样使得报道的人物更加 立体,让读者感受深刻。
(二) 复线交织结构
复线交织结构是在因果线性结构上,同时安排了两 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叙事线索,这些线索不是单独的,而 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几条线索是 重叠的,在这种交织的线索中寻文章的主题,会吸引 更多读者的关注,并且不会让读者感受到索然无味。
在《人物》中曾经发表过的一篇人物报 道《我终将离梁庄而去》中就是采用两条主线并行的方 式,一条线索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它幼年玩伴离开梁庄 之后不同的生活轨迹,一条是在幼年玩伴去世之后,主 人公到曾经工厂时的感受。这种写作手法,写出了在城 市压力的挤压下乡村的落败情景,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使用这种手法要注意,两条线索之间要有关联,而且 要随时有关联,这样才能使得这两条线索更好地交织 起来,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
(三) 聚合式结构
聚合式结构就是我们平时所见有小标题的那种文 章,由几篇小的文章组合成一篇大的文章。其实每个小 标题下的文章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很显著的 关联,但是这些文章又与总的大标题有关系,在主题意义上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这种写作手法是人物报道中 经常使用的。在《人物》所发表的人物报道 中当然也有这种结构的出现。
比如,在《北京零点后》这篇文章中,关注了一些生 活在北京的一些人,在凌晨12点之后的情况,这些人 包含了很多[5],有出租车司机、保安、医生等等,他们 之间是单独的,所以每个小标题下写的都是一个独立 的人,但是它们又与主题一一北京零点后,有明显的 逻辑联系,所以把这些小的文章凑在一起构成一片大 的文章,这类的题材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反映了某些人 的共同特征。
(四)片段式结构
片段式结构要与聚合式结构区分开来,上述所说 聚合式结构是每一篇不同的写作对象的文章构成一篇 大的主题下的文章,而片段式结构是作者把一个大的 故事拆分成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情节、画面等等,把一 切的细节打破,然后再利用自己的线索给它组合起来。这种手法通常不会使用小标题,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 解来进行拆分和组合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够从 中感受到作者的想法。但是作者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乱 拆分和组合,而是有理由的。比如在《查建英的国家》中就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这种写法能够使得整篇文章 语言流畅、优美,能够在细节上更加感受到主人公的一 些想法和做法,如果使用得好,会使得读者认同作者的 逻辑想法,从而感同身受。
五、 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在研宄人物报道的叙事技巧 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物报道离不开时间,叙事更 加离不开时间。本文将探索《人物》中所发 表的人物报道的叙事时间方面的技巧。
(一)顺序的写作手法
顺序即叙事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步,从头 到尾地开展故事的叙述。比如《不知死于何时》中写道:“7月21日下午1点多……夜里11点多的时候……但12 点后,人就不见了。”这种顺序的写法会保留事情发生 的真实情况,从头到尾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让读者 可以一鼓作气地读完,并且更加有结构性和逻辑性。
(二)倒序的写作手法
倒序的写法即把某个故事的某个最精彩的部分提 取出来,放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后边再利用顺序的写法 叙述故事其他的部分。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者想要突 出的部分更加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性,能够让读者一 眼就看出来故事的重点是什么。
六、叙事视角
任何一篇人物报道的叙事方面都要选择一个合适 的叙事视角,不同叙事视角会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同时 也会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 经过叙事来展现出来的,但是因为记者不同,考虑问题 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人物新闻报道也不同,进 而使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报道就有所不同。接下来我 们看一看《人物》中所发表的人报报道在叙
22
第4卷第04期融媒论道
事视角方面的技巧,从中总结得出经验。
(一)隐藏第一人称的记者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在叙事视角中是最常用的,而在新 闻报道中最常用的就是以记者为第一人称来叙事,但 是这种第一人称是隐藏起来的,这种写作手法把记者 的叙事者身份隐藏起来,同时给了他们其他的身份细 分,比如观察者、评论者等等,相比第三人称叙述的人 物报道,利用第一人称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把 记者的身份隐藏起来会更加客观,使得读者愿意相信 所报道出来的内容。
在《人物》所发表的人物报道中,通常 都会使用这种叙事视角,虽然隐藏了记者的身份,但记 者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被细分了其他的角。使 用这种叙事视角,对于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分到 一个除记者之外比较好的叙事者身份是关键的问题。
(二)使用受访者角度叙事
使用受访者的角度即固定性的人物视角,从受访者 的角度去叙述整篇故事,其实有一点像自传[2]。使用这 种方法,可以更加透彻地展现出受访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敞开人物的内心,使得人物报道更加顺利地进行。但这种叙事视角是有风险的,因为我们前面所说新闻报 道必须具有真实性,人物报道用受访者的角度去叙事我 们如何保证真实性?不可避免,人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会
(上接第20页)人才的需求。在平台建设上,融合新闻传 播院校与媒介的平台通道,建立“大平台+”,实现产、教、研一体化。在项目研发上,利用共享平台的大数据,双方共同探讨传媒业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中面临的重大 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学科的前瞻性研宂,孵化和培育 新的产品。
(四)践行“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双师型师资是指由学术型和实践型两种类型的教 师组成,学术型教师为具有博士学位的、受过专业学术 训练的学者们,他们主要负责讲授理论性的公共课程 和从事相关学术性的研究,实践型教师主要为
拥有丰 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人,他们了解媒体制作的整个流程,懂得媒体运营和管理,适合于新闻实务方面的教学。“双师制”己成为欧美主流新闻传播院校的一种普遍做 法,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专业实 践教师超过三分之一,密苏里新闻学院超过一半,北卡 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对实践型 教师实行终身制。
(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产教融合稳定、长期的发展,需要建立过程 保障机制。一是政府要提供政策性的制度保障。政府应 通过宏观调控推动产教融合的平稳有序地进行。二是 实施专业认证以提供质量保障。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 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有目的、有方 向地进行。三是建立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可量化 的考核指标,对产教融合的过程进行监督,并对阶段性 成果进行鉴定,真正落实产教融合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夸大自己的优点,所以这种叙事技巧适合用在一些具 有良好表达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身上[1],比如《人 物》之前所发表的一篇对于剧作家麦家的 人物报道,就采用了麦家自己的视角来进行叙事,拉近 了读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七、结束语
通过上述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 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篇好的人物报道背后需 要用到很多的叙事技巧,上述只是从大的三个方面进 行了研宄,其实叙事的技巧有很多,设置悬念等
等都是 《人物》以及其他的人物报刊进行人物报道 时很常用的技巧[4]。叙事技巧用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一篇人物报道是不是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天挺.《人物〉淹志人物报道叙事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 方毅华,孙笑佳.人物类特稿叙事规律探析——以改版后《人
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01): 88-92.
[3] 杨君.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 司熠.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J].传
播力研究,2018,027(15):216-216_
[5] 赵泓,陆欣.像式人物报道策略分析——以《•人物》杂志为
例[J].中国出版,2014(015):34-37.
[6]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转变主体的观念,树立主人翁意 识,以激发主体的内在驱动力。
四、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己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项重 要课题,重新认识产教融合中双方的关系,协调好新闻 传播院校与传媒产业之间的矛盾,明确双方的贵、权、利,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平衡的长效机制,实现双方愿景 的统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促进传媒 产业的顺利转型和升级。高校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评价 和引进机制,根据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求,制定灵 活的人才引进政策,破除高校“围墙效应”,优化师资队 伍结构。新闻传播院校与传媒业之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促进新闻 传播学院与传媒产业的全面接轨和深度合作,实现了 “真融真合”。
参考文献:
[1] 李玉倩,陈万明.产教融合的集体主义困境:交易成本理论诠
释与实证检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9(9).
[2] 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 7
(3).
[3] 谢丽华社会伙伴关系”:内容、后果与启示[J].南昌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4]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5] 孙彦东.陈兆武.基于4Rs理论的三元校企合作利益链研究
[J].商业经济.2016(2).
[6]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62-
64.
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