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案例研究
2006年,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开展了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报告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疾病控制局均采纳了本次审计的建议,根据审计结果,改正问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审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审计项目在审计署2006年绩效审计项目成果展示和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一、审计项目的确定
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确定绩效审计选题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是符合重要性原则。艾滋病防治问题本身十分重要,属于政府关注、领导重视、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艾滋病防治是卫生部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财政资金投入较大。
二是符合可行性原则。艾滋病防治属于近几年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审计局对该项目审计风险有一定了解;具备聘请专家的有利条件;能够或者已经收集到与选题相关的业务资料及预算资料、财务资料。
二、审计目标
确定审计目标前,审计局围绕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了解。根据调查了解的信息,在考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现状,确定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应当以合法合规性为基础,侧重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一方面是资金使用合规性方面的目标,即揭露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资金使用效果性方面的目标,通过对艾滋病监测检测、抗病毒和血液安全管理三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在掌握疫情总体情况,控制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艾滋病病人接受免费等方面发挥的绩效,指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
三、审计标准
依据规定内容与审计目标的相关程度,分成主要标准和其它标准两类:
主要标准
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其它标准。
预算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标准。2001年至2005年财政部批复的卫生部部门预算、2004年至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规章制度类标准。《关于艾滋病抗病毒管理工作意见》、《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免、减费药物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落实艾滋病抗病毒政策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血站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技术类标准。《行为监测试点方案》、《国家级HIV行为监测点监测方案》、《国家级HIV行为监测点操作实施方案》、《艾滋病VCT实施方案(试行)》、《国家免费抗病毒手册》、《全国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管理办法》。
四、审计报告
(一)审计发现的问题。
疫情补助金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具体包括:
1.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在使用中还存在闲置的情况,未能及时发挥作用;某省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分配与疫情分布情况差异较大,资金分配不尽合理;个别单位还存在滞留、出借、挤占艾滋病专项经费的情况。
2.实物管理内控不够规范。部分艾滋病抗病毒药品实物调拨、发放手续不全,管理不够规范。
3.监测检测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实验室建设起动较晚,未达到目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情动态的准确掌握;对国家级监测哨点督导培训不够,个别哨点未严格执行哨点监测方案;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进展缓慢。
4.抗病毒还有不平衡之处。经血液、、性等途径感染的病人接受比例差距较大;部分儿童患者服用的是成人剂型抗病毒药物,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5.抗病毒检测工作不到位,影响时机的准确掌握和对效果的评价。
(二)审计评价。
根据审计目标,审计组将审计结果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审计组分血液管理、监测检测、抗病毒、预算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审计评价。
结合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情况,审计组对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提出了总体的评价结论:
“卫生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努力争取加大对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能够根据防治工作重点、疫情分布、各地财政状况安排中央补助地方预算,中央本级和河南等省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预算公开透明,资金投入基本保证了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防治工作的需要,基本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和使用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但还存在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部分闲置、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监测哨点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
(三)审计建议。
审计组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六条:一是中央本级艾滋病防治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艾滋病防治项目主要执行单位,其防治专项资金预算与卫生部本级预算捆绑在一起,
影响预算执行进度。二是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预算下达较晚,预算均滞后一年执行。三是地方财力不足、项目执行单位日常工作经费不足,是造成项目资金在财政部门滞留、被项目执行单位挤占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原因。四是监测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督查。五是艾滋病疫情直报系统和数据系统等自成体系,数据缺乏整合;疾控系统和医疗系统优势不能得到完全互补。六是抗病毒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歧视现象的存在,使部分病人不敢暴露身份接受,导致对病人的随访存在困难;边远地区卫生基础设施落后,艾滋病点较少,服务可及性差;部分外出务工病人受属地化管理影响,难以得到。
针对上述原因,审计组提出了3条审计建议:
一是科学合理分配、使用有限资金,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加大对防治一线的资金投入。有效整合中央、地方、国际组织等资金的投入,科学合理安排预算,加强对一线防治工作设备维护、实验室质量控制等运转经费,防治工作人员补助,重点疫区CD4检测设备资金的投入。
二是继续完善监测检测系统,及时、全面掌握疫情动态。加强对国家级哨点的定期督导,
明确国家级哨点应具备的资质条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哨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完成确认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强对实验室运转和检测试剂的管理;继续对特定人开展艾滋病筛查工作;有效整合疫情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明确数据采集、整理上报、数据分析相关部门的职责。
三是全面落实抗病毒相关政策,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调沟通。对人中的艾滋病病人进行筛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工作。加紧制定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病人就地接受服务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认真落实对病人的随访制度,切实完成为每位接受的病人进行免费CD4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工作,科学合理用药,提高病人依从性,提高抗病毒的效果。加快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建设速度,大力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宣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