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一、选择题
1.吴佩孚等人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而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下列对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B.发电报时中国面临主权受损的新危机
C.当时学生强力抗争,北京是运动中心
D.吴佩孚等人积极呼吁促成初步胜利
2.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
A.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
3.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此号召有利于 (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D.缓和国共两党的矛盾
4.下表是黄埔军校的部分办学信息。
期别 | 时间 | 入学人数 | 毕业人数 |
黄埔军校第三期 | 1924年10月至 1926年1月 | 1300 | 1233 |
黄埔军校第四期 | 1926年3月至 1926年10月 | 2680 | 2654 |
黄埔军校第五期 | 1926年11月至 1927年8月 | 3300 | 2418 |
黄埔军校第六期 | 1927年10月至 1929年5月 | 4400 | 3970 |
导致上表中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 D.社会经济的停滞
5.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D.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6.图(a)和图(b)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a)
图(b)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农民阶级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C.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
D.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
7.“八七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之中”。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
A.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8.阅读下列法律条文,其颁布施行的时期是 ( )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B.广东国民政府时期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D.国共合作抗战时期
9.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通过了张闻天《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但却没有提出政治路线的错误问题,反而确认“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而且讲得有根有据,连路线错误的暗示都没有。这主要是因为 ( )
A.担心党内发生严重分裂
B.缺乏稳定的政治大环境
C.错误性质没人认识清楚
D.政治路线问题并不重要
10.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该书 ( )
A.是间谍写的诋毁红军长征的书
B.是研究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C.是第二手资料,对研究长征意义不大
D.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11.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如下表。
问题 | 赞成人数 | 反对人数 |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 4 | 538 |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 61 | 464 |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 124 | 381 |
对内战的态度 | 34 | 535 美国总统要求 |
该调查说明 ( )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12.在一则红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代的是 (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13.1918年11月底,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梁启超在蒋百里等人陪同下前往欧洲考察,后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记录了他在欧洲的见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
材料二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材料三 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便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过激派政府”进行的革命“历史价值”何在。
(2)材料二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这次“外交……失望”直接引发了什么运动?有何重大影响?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辛亥革命后的
中国社会现状作出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