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三步上篮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 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各大卫视跨年晚会的高光时刻、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
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 杀伐果断“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相关图片)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观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的结果。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则主张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
从西方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到中国古代孔子“生而知之”、孟子“良知”、“良能”的观点,再到西方近代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康德的“先天认识能力”都是先验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请学生想一想自己头脑中的认识是否跟先验论主张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你认为先验论主张是否正确?有无合理性?说明理由。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合理性:唯心主义看到了认识形式对于现在的个体人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但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它是人类在亿万年的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从而把认识神秘化了。
2、理性认识
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起点,但认识不等于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抽象概括感性事实的理性表达方法就是概念。提出一个有分量的概念常常意味着认识上的突破。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在推理过程中必须前提真实,逻辑正确,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
西藏旅游景点
奥利给是什么意思理性认识这三种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难受的个性签名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到。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虽然不如感性认识具体形象,但它更深刻、更完全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的两种认识形式,或者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二、认识的本质:实践沟通感性与理性
视频资料 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原声段
讨论的伟大成果就是在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政治上确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字幕:“实事求是”题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